中國聖誕檔期票房十年來新低:節日效應失靈?
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在春節檔的火熱表現與其他檔期的相對平淡形成了鮮明對比。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曾經被視為「跨年賀歲第一檔」的聖誕檔期,票房表現持續低迷,2024年更是創下近十年來的新低。這不禁引人深思:聖誕檔期在中國的興起與衰落,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市場邏輯和社會文化變遷?
聖誕檔期的起源與發展:舶來節日的商業化浪潮
聖誕節作為西方傳統節日,在中國並非傳統節慶。其在中國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商業化和全球化的結果。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西方文化逐漸滲入中國社會,聖誕節也開始在年輕群體中流行起來。商家們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商機,紛紛推出聖誕促銷活動,電影院也開始在聖誕期間上映應景的影片,逐漸形成了所謂的「聖誕檔期」。
從2010年代初到中期,聖誕檔期曾有過一段輝煌時期。一些應景的愛情片、喜劇片,甚至一些好萊塢大片選擇在聖誕檔期上映,都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例如,2015年平安夜上映的《惡棍天使》在聖誕檔期內有近3億元票房(來源:Yahoo股市[1])。這也印證了當時聖誕節在中國年輕群體中的影響力,以及電影市場對這一節日效應的有效利用。
近年票房持續低迷的原因:多重因素疊加
然而,近年來,聖誕檔期的票房表現卻每況愈下,2024年平安夜單日票房僅為3846.74萬元人民幣,創下近十年最低點(來源:Yahoo股市[1]、端傳媒[2])。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經濟下行與消費降級: 中國經濟近年面臨下行壓力,消費意願受到影響。在消費降級的大背景下,年輕人更加注重理性消費,高價的電影票不再是節日娛樂的首選。正如網易的一篇報導指出,「對很多人來說,一個影片而已,值得花近百元去影院看麼,刷刷短視頻不香麼?」(來源:網易[5])。
缺乏優質內容的支撐: 「貓眼」平台的數據顯示,2024年聖誕檔期票房前三位的影片並未引起廣泛關注(來源:Epoch Times[3])。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也指出,票房收入下降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大片」(來源:美國之音[4])。缺乏足夠吸引觀眾的優質內容,難以激發觀影熱情。
流媒體的崛起與娛樂方式多元化: 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流媒體服務和短視頻平台的興起,人們的娛樂選擇更加多元化。相較於去電影院觀影,在家觀看流媒體內容或刷短視頻更加便捷和經濟。
抵制「洋節」的聲音: 近年來,中國社會也出現了一些抵制「洋節」的聲音,認為過度慶祝西方節日是對傳統文化的衝擊。這種聲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年輕人對聖誕節的態度,使其不再像以往那樣熱衷於過聖誕節。
檔期競爭與市場變化: 情人節檔和春節檔距離較近,春節檔的強勢也擠壓了其他檔期的生存空間。聖誕檔的相對獨立性反而使其更容易受到市場變化的衝擊(來源:端傳媒[2])。
結論:節日效應的轉變與市場策略的調整
聖誕檔期的衰落,不僅僅是票房數字的變化,更反映了中國社會文化和消費習慣的變遷。在經濟下行、娛樂方式多元化、以及文化思潮變動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單純依靠節日效應來拉動票房的策略已經難以奏效。
對於電影市場而言,更重要的是回歸內容本身,打造真正優質的電影作品,以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同時,也需要更加精準地把握市場脈搏,根據不同檔期的特點制定相應的宣發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參考來源:
[1] Yahoo股市:中國耶誕檔期電影票房不足3.5億元 創近10年新低
[2] 端傳媒:聖誕檔期死亡
[3] Epoch Times:聖誕檔期中國電影票房創近十年新低
[4] 美國之音:中国电影票房平安夜跌至13年来最低点,电影市场一片惨淡
[5] 網易:平安夜圣诞节票房大崩盘,年轻人为何不看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