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評書|「虎毒不食子」系列之奧普拉天問What happened to you?

MaryVentura
·
(修改过)
·
IPFS
·
虎年將近,下一個虎年又是十二年之後了,想著在【書評•評書】中開啟一個專題,就叫做【虎毒不食子】,專門分享一些育兒經、關於育兒的書籍、播客、知識和經驗。願虎年的開啟讓我們在育兒的路上少走彎路,避免讓孩子受到我兒時從母親那裡經歷的痛楚,讓家成為真正的避風港,讓每一次過年都真的是歡歡喜喜地過年🧨。

《What happened to you? Conversations on Trauma, Resilience, and Healing》是一本關於童年傷痕、原生家庭的書;是一本關於創傷、恢復能力、治癒的書;是一本從科學角度探討兒童大腦發育的書;同時,也是一本關於育兒的書。

很多育兒的書教的是育兒經,而這本書如果給正在育兒的父母看,或許能避免很多不該發生的事情。也許我這樣說有點誇張,但是正在育兒且在逐步恢復原生家庭帶來的童年和成年後創傷的我讀了這本書非常觸動,讀到最後奧普拉寫的後記中她與自己母親死別的時候她對自己內心深處的窺探與反思時,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很長時間沒有在讀書的時候流眼淚了,心裡又驚又悲,但也覺得就這樣讓這兩種情緒自由地流淌吧。

這本書是對話體,由奧普拉和Dr. Bruce D Perry的對話組成。《論語》也是對話體,我卻覺得這本書強過論語百倍。一直覺得奧普拉總是傾向於很spiritual的,讀了這本書才覺得一下子對奧普拉的精神世界有了新的認識。Dr. Bruce D Perry是資深精神病專家,現在在休斯頓兒童創傷學院(Child Trauma Academy)任senior fellow。奧普拉跟這位Perry醫生已經在一起諮詢了三十年了,對話涉及奧普拉童年的創傷、童年創傷對兒童大腦發育的影響,以及童年創傷對長大成人後的行為、感情及其他方面的深刻影響。

奧普拉不僅講述自己童年因為被母親「棄養」給外婆的經歷向讀者展示了類似「留守兒童」的創傷,也講述了被外婆帶大時受到的來自外公外婆的身心虐待。沒錯,很多事情在那個時代、在某個特定人群中可以被認為是稀鬆平常的,但這並不能將孩子所承受的痛苦減輕絲毫或者抹去。而通過這些講述,奧普拉拋磚引玉讓Perry醫生告訴讀者,成年後的一系列發生、行為、決定等,很可能都源於兒時經歷的種種。

但這裡說到的「童年」是怎麼定義的呢?很多時候,我們聽到身邊有人說小BB什麼都不知道,不用擔心他們聽到父母不間斷的吵架,而且他們哭就放著他們一直哭,哭一會就好了!其實不然。下面👇就是Perry醫生給出的一個實例研究,在看答案之前,讀者也可以猜一猜,究竟哪個組別創傷後能夠恢復到更健康的心理狀態——

Perry醫生的研究組別有兩組在teenager階段出現問題需要心理治療干預的青少年。

第一組青少年在嬰兒時期有過短暫的負責人的監護人,在嬰兒時期的一兩年間(甚至更短)基本所有需求都受到滿足,但因為各種變故,很快監護人無法完成監護責任,這些孩子在之後的童年經歷了超過十年的孤兒生活,有的從孤兒院轉到孤兒院,有的經歷了一個接一個的寄養家庭,大部分在嬰兒時期過後就經歷了不同程度的霸凌和虐待,以至於需要強化心理治療;

第二組青少年則剛好相反。在剛出生的嬰兒時期,他們經歷了非常不負責任的監護人,嬰兒時期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比如有的是長期沒有人在身邊,嬰兒長期啼哭無人理睬,有的嬰兒被忽視到餓肚子等等,然而,嬰兒期之後的這些孩子都很幸運地找到了有愛的寄養家庭,能夠在嬰兒期之後經歷長達十多年的充滿愛的家庭教育和成長環境。這些孩子也需要強化心理治療是因為他們也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來心理問題。

奧普拉試問:心理治療期間,這兩組青少年哪組恢復快,哪組無論怎樣強化進行心理治療和輔導,依舊難有改觀?

👇

答案自然是第一組青少年展現出了非常快的進步和改觀,很多青少年雖然在嬰兒期之後的十幾年中經歷兒童虐待,依舊能夠很好地吸收心理諮詢給予的幫助,並逐漸跟可信任的人敞開心扉,慢慢走出陰霾,笑對人生。

然而,第二組青少年由於嬰兒時期被嚴重忽視從而將嬰兒時期的注意力完全轉向自我安慰並封閉起來,沒有辦法跟負責人的監護人互動,缺少最基本的mirroring,他們即便之後的幾十年都有幸生活在有愛的寄養家庭,依舊,在心理輔導期間無法接受來自外界的幫助,從而沒有任何進步。

奧普拉在答案中向我們證實了從出生開始就非常重要的監護人的責任。

有時候覺得好笑,中文「監護人」一詞中有兩個動詞,一個是「監」,一個是「護」。「監」是要保證孩子在我們的監督下成長為有manner的人,成為一個成年人,可以為自己負責,為社會負責,在不少父母那裡卻成了監獄的「監」。而這個「護」字更是被習慣性地忽略了。父母本該是把保護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然而,有多少父母end up相反的方向?保護孩子?我從懂事開始就被父母細緻入微地告知,我的任務是保護我的媽媽。我盡力了。

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中,需要看很多處受到兒童虐待的孩子的成長情況,於是,「虎毒不食子」這句話不斷地在腦海中閃現。【虎年快到了。是否也是這句老話縈繞心頭的原因。】當孩子叫疼的時候,如果是身體上的疼痛,父母或許會很快給予反應;然而,很多時候,如果孩子,哪怕是成年的孩子說自己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持續傷害,在情感上叫「疼」,得不到反應的時候居多,至少,在我自己的身上總是面對這樣的一種情況。妳疼,是妳太敏感了,是妳開不起一個玩笑,是妳做錯了事才遭到我的打罵⋯⋯諸如此類,數不勝數。虎毒不食子啊!為什麼為人父母不能很好地保護自己的孩子不受來自自己——這個最親也本該最愛孩子的人的傷害呢?

也因此,整本書都在講在成人之後,很多人出現的焦慮、抑鬱、應激障礙等等,當你問上一句「What happened to you?」的時候,或者往這個人的童年挖一挖,就會發現ta出現這樣的情緒、行為的原因了,甚至不一定等到成年,在十六七歲的時候就會顯現出來了。

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於情感、感受表達的需要並不是要告訴孩子應該怎麼感受,或者ta的感受不對;作為父母,只需要接受孩子們所有的感受,喜怒哀樂,就好。讓ta覺得自己在父母面前可以盡情地展現自己的情緒,哪怕是最消極的情緒,父母也總會在那裏接住ta。

這裡說的好些好些,我們童年的時候都沒有得到過。也有說自己從未得到過的東西是無法給予他人的。是也不是。我知道好多年輕人,為人父母了,極盡可能給予孩子們自己曾經想要卻未得到的、無條件的愛,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在你給予的同時,你心裡那個兒時受傷的小孩子也得到了滴滴滋養。


虎年將近,下一個虎年又是十二年之後了,想著在【書評•評書】中開啟一個專題,就叫做【虎讀不食子】,專門分享一些育兒經、關於育兒的書籍、播客、知識和經驗。願虎年的開啟讓我在育兒的路上少走彎路,避免讓孩子受到我兒時從母親那裡經歷的痛楚,讓家成為真正的避風港,讓每一次過年都真的是歡歡喜喜地過年🧨。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MaryVentura🌀回文詩人🌀 @字縛雜誌 Founder 書評外的話👉 https://liker.social/@MaryVentura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書評•評書|跟鐵達尼號一同覆沒的偵探人生

2024年度問卷|Upside down House!

書評•評書|人生多長?能容納多少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