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澳門的與別不同,唔係一個好做法」-學人噏馬交系列講座

澳門學16號
·
·
IPFS
·
2021年1月29日,澳門獨立書店「邊度有書」與澳大政政系教授楊鳴宇合辦了第一場「學人噏馬交」系列講座。依照Facebook上的活動介紹,作為一句廣東粗口,「噏馬交」既是知識界對自身與社會脫節的自嘲,也希望透過系列講座讓澳門的學者與社會有更「貼地」的交流。

首場講座的主題為:平行世界裏的澳門。

澳門很久沒有公共人文講座了。

如果Facebook的活動搜索結果能作為一個參考值,搜尋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期間在澳門舉辦的所有活動,點選藝術/電影/文學/音樂/劇院/宗教信仰/其他等分類,會出現19項結果,去除明顯不相關的活動,如聖誕大拍賣、微辣打卡抽獎、友邦保險分享理財心得…,實際上符合人文定義的公開活動全年只有五場。

「可能有唔少人在youtube有追港台的一個節目叫《哲學有偈傾》,內容相當精彩;但另一個講社會科學的《學人串社科》節目就相對無聊。我就在想,澳門搞這種類型的活動得唔得呢?知識付費在澳門可唔可行?」楊鳴宇坐在澳門獨立書店「邊度有書」狹窄的空間內,面對台下聽眾說起這段開場白。當晚天氣尚算清涼,但關門後的書店已變得侷促,遲來的人只能站到最後面門口的邊上。

接收「打賞」的小熊維尼造型罐與貓店長


將用來收集「打賞」的維尼熊造型鐵罐置於身旁後,這場以〈平行空間裏的澳門〉為題的講座正式開始。

「所有這些都在影響外界對澳門的認知」

講者分別播放了三段影片。

這是2012年上映《007:空了降危機》(Skyfall)的片段。占士邦在黑暗背景中,站在舢舨船頭駛向一艘體型龐大的龍船。「是筷子基的賭船」,台下觀眾將場景認了出來。占士邦登上這艘「皇宮娛樂場」,內部裝潢是清朝風格,女荷官穿上旗袍,主角則在陰暗和煙霧瀰漫的場景中穿插。

第二段是央視的《焦點訪談.新澳門故事 我和我的祖國》。受訪女士帶著就讀小學的女兒參觀澳門的「葉挺故居」,說參觀革命先烈展覽是她和女兒常做的事,要讓女兒知道前人打造新中國的苦難歷史。女士哭了。背景響起名為「七之子歌」的澳門回歸主題曲,主持人說這首歌至今仍然是「澳門人最難忘的旋律」。

台下傳出笑聲。

三段描述不同澳門形象的影片


最後一段是2018年由澳門旅遊局製作的宣傳片《感受澳門無限式》,主角以類迪士尼歌舞方式走訪龍華茶樓、紅窗門、崗頂劇院等景點。畫面穿插「中西合式」、「很和諧」等標語。

「你怎樣能想像2012年的荷里活電影,對澳門仍是這種古老的凝視?」但事實上,這也代表外國人對澳門的刻板印象:賭博、罪惡與華人美女。即使回歸後澳門政府極力希望扭轉這種形象,將澳門由「東方拉斯維加斯」打造為「國際旅遊休閒城市」,然而十幾年過去國際形象似乎沒有改變。

楊鳴宇認為回歸至今,西方、中方和本地政府對澳門的叙事,都是從自身特定目的出發,缺乏真正的在地觀點。就算是最不感到突兀的澳門旅遊局宣傳片,「你仍然會感到有奇怪的地方,感覺所有內容都去脈絡化了。然而所有(這些影片)都在影響對澳門的認知。」

澳門存在三個平行空間

想要了解澳門,到底要怎樣做?

「澳門其實是個好國際化的城市,好多元,但不為人知。」楊鳴宇說到,如果你翻查2019年的統計年鑑,會發現澳門的外地僱員接近20萬,即20萬不同文化的人在澳門生活。如紅窗門一帶有著一個完整的菲律賓生活圈,飲食、衣著、雜貨,應有盡有;澳門的文學活動,在過去請過莫言、馬家輝等華人知名作家。

「老實說,澳門有份量的文藝活動,大多由土生葡人舉辦和參與。」例如位於南灣大馬路的「官樂怡基金會」,常年舉辦各種藝術展覽、文化講座與學術工作坊。但官樂怡這麼傳奇的人物,有多少人知道他是誰?多少人參加過他們舉辦的活動?他們近期一場講座談的是「藍卡持有者-不被愛的一群?」(Blue Card Holders-The unloved?)。「這些內容與討論你不會期待在中文媒體中看到。」

擁有20萬外地人口,澳門其實相當國際化,泰式美食可以與粵劇共存。


楊鳴宇認為,澳門其實存在三個互不交流的平行空間。一個由土生葡人和專業外僱人士組成,他們會參加官樂怡基金會的活動;一個是本地華人;第三個則是來自中國內地和東南亞的外僱。這三個族群生活在同一土地,日常生活中卻沒有交集,也不了解對方的生活樣態。但揭開各自的面紗,會發現澳門的日常與文化生活其實可以相當豐富與國際化。這些故事卻沒有出現在任何宣傳澳門的旋律中。

「我認為這樣的失語,我們澳門的研究者其實要負上部份責任。」過去澳門學者與文化作品過度強調澳門的與別不同,這樣的論述方式其實不利外地人了解澳門。不斷重複講述澳門就是ABC這樣的觀點,反而會塑造和強化外人對澳門的既有印象,甚至無助本地人更有興趣去了解自身的在地問題。

「放大澳門的與別不同,唔係一個好做法,未來的研究應該要超越ABC這些觀點…就算你要說澳門與別不同,但你也要解釋基於什麼來說不同吧?必須要有比較的理論基準,才能明白不同的地方是如何形成。」

「你自己住的地方你唔去做好研究,你不做研究,就只能被別人定義。」

生活在平行空間的小鎮青年

那麼要如何打破這個平行時空?

「我覺得需要去理解其他族群。」楊鳴宇以近期的疫情通關政策為例,認為政府不允許外國僱員回澳卻沒有限制中國內地外僱的做法,是一種「基於市民權(citizenship)的歧視」。「為什麼同樣屬外僱,在通關政策的準則上卻可以如此不同?」如果要打破這個平行空間,「澳門人要想想能否接受其他人擁有同樣的市民權」。

但單單在市民權的概念上,其實就牽涉政治與公共政策的討論,在目前的政治氛圍下,要如何推動公共政治討論?

「我覺得首先要有好奇心。我最近很擔心澳門青年是否缺乏好奇心。例如我在課堂上教授政治理論,問起同學有否看過Game of Thrones (權力遊戲),台下竟然鴉雀無聲。很難想像這樣受歡迎的劇集,澳門年青人沒看過。」楊鳴宇認為,只要對事物有好奇心,關心政治是很自然的事,因為政治就發生在每個人的生活之中。

「你熱愛生活的話,就會關心政治。」

可以說,「學人噏馬交」也是實踐政治生活的方式之一。但在看似缺乏好奇心和同理心的澳門舉辦這種活動,會有市場嗎?

「你看這次活動也只是在FB宣傳幾天,就有這樣的人數。我覺得澳門的年青人很像中國大陸的小鎮青年。老實說澳門的人口和大小確實也就和內地的小鎮差不多。這些三、四線的小鎮,父母會叫子女找份穩定工作,最好是考公務員(聽眾笑聲)…我是說,小鎮青年的生活十分單調,所以才會有小鎮青年文學的出現。我相信他們會想去追求思想層面的東西。」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