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關心自由問題的現象學路徑
沙特說:「人是被命定為自由 (Man is condemned to be free) 。」結論很簡單,但他的論證卻極為複雜,哲學家是很麻煩的。那麼,從現象學的脈絡下,沙特為什麼會在哲學上關心自由?這裡所說的關心,雖然必然包含作為社會人身處於社會中,對實踐自由的一種政治上的關心;但是在哲學上的層面,這種關心和由其所發展的自由哲學,必需要經得起嚴格的理性考驗。換言之,這個關心除了在處境中所引發,亦必然有它的哲學路徑,作為一種從理論上關懷自由,把自由作為存在論問題去考究的根基。在沙特的哲學上,則是由胡塞爾的現象學意識理論到海德格的現象學存在論的理論路徑。
而要簡單概括沙特對胡塞爾批判性閱讀的結果,就是他「接受胡塞爾的現象學方法但不接為其超越論的觀念論(transcendental idealism)立場」
胡塞爾現象學方法
此處先簡要說明何謂「接受胡塞爾的現象學方法但不接為其超越論的觀念論立場」:現象學超越論的觀念論學說,主要建基於胡塞爾中期及後期的兩部出版著作,即《觀念Ⅰ》(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 1st edition)(1913)及首先以法文翻譯出版的《笛卡兒式沉思》(Cartesian Medita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1931)。現象學研究的其中一個重要起點,是胡塞爾對意識的研究,而意識可被理解為意向性(intentionality)存在,「一切意識都是對某物的意識」(all consciousness is 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作為胡塞爾對意向性作為意識存在性格的描述,說明意識是一切事物作為現象呈現的條件,即事物唯有透過成意識的對像才能夠呈現。現象學研究之任務被理解為「描述」事物而非「解釋」事物,就是因為它把意識理解成現象場(phenomenal field),按照事物在意識場中被呈現的方式及樣態來準確描述。
以一種較去哲學化的說法,就是現象學以一種把哲學作為嚴格科學的態度研究意識經驗,去描述這些經驗對人自身來說是怎樣的一回事。而要進行現象學描述,胡塞爾提出現象學方法中的兩個主要步驟,先要對一地未經檢驗的判斷和論述懸擱(epoché),然後進行超越論的還原(transcendental reduction)。還原一詞可指「由……到……」的過程,而超越論還原就是主體反思由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態度(natural attitude)下未經反思的狀態,帶到超越論態度(transcendental attitude)的反思狀態,在此反思狀態下觀察所研究(描述)對象的被給予方樣態(mode of givenness)。以上的現象學方法就是沙特對胡塞爾現象學方法所接受部分的簡要,其實亦是一般而言進行現象學研究都共同接受的基本現象學方法論。
胡塞爾超越論觀念論立場的「獨我論」的難題
胡塞爾提出現象學方法的後續,是肯定經過超越論還原的意識,由於是在絕對明見的樣態下自身給予,亦即它是得到嚴格哲學意義下的保證並且不能夠再被懷疑,故此是一絕對存在及獨立自存。這個肯定超越論意識獨立自存的立場,在論述的輪廓上與康德的立場十分接近,縱然其引伸的主體性哲學內容上是有差別的,但一般都會被認為是觀念論式的,甚至某程度上被認為是走上康德的先驗觀念論的傳統哲學道路。其實這個對胡塞爾超越論觀念論立場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準確的,但無可否認胡塞爾這個觀念論立場的確重覆地面對傳統主體性哲學中有關獨我論(solipsism)的難題,而胡塞爾自己亦覺察這是他需要進一步處理以完備他整個理論的問題。
接受來自海德格的存在論挑戰
沙特在這方面同意海德格對胡塞爾現象學提出的存在論挑戰(ontological challenge),即認為現象學應從現象在意識中被給予的研究,移往把存在領悟(understanding of being)作為主體最重要存在性格,並以此來追問存在領悟的存在論條件、此在(dasein)作為存在者的存在方式、以及存有(存在一般)(Sein)的意義為何等問題。其中沙特十分重視海德格的此有現象學中對主體的基本存在論構成性格(basic ontological constitutive character)的描述,即人之存在所顯現的「非本真性」(inauthenticity)、「實況性」(facticity)及超越性格(transcendence),作為沙特自身的現象學存在論的一部分基本理論結構;在這層面上,沙特是反對胡塞爾的現象學觀念論立場而抱持一種實在論(realism)的立場。
沙特對自由的關懷
了解上述的理論路徑後,則能夠引沙特自身的具體關懷,即對自由的關懷。從沙特的研究動機來說,他要了解的是:人作為能夠具體地從事選擇,因而享有自由的存在是如何可能?[[3]](#ftn3)沙特對自由的關心具有多樣式的來源,一方面是他自身作為文學家所重視有關任何形式藝術的存在可能性條件,但更重要的是對自由存在可能性的哲學式重視。由於沙特對海德格此有現象學存有論的重視,沙特不認為藝術創作是一種無條件的自由之顯現,反倒強調藝術家是「在世界中創作」的,故此藝術家的創作為一種超存在論超越性的顯現,必然同時面對實況性作為處境的存在論條件,他們是在世界中的和面對世界的。由此則引伸至一個主體(人)與客體(物)於世界中的關係問題,這個問題本身是自古以來哲學都一直探問的問題,但沙特在上述的哲學理論路徑及其具體關懷下,更進一步地提出一個比前人更具說明能力的現象學存在論學說,則是他的存在論二重性理論(ontological duality)。
參考書目:
Sartre, Jean-Paul. Being and Nothingness. Trans. Sarah Richmond.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2018
尚 - 保羅 · 沙特:《存在與虛無》,陳宣良等譯,台北:左岸文化,2012
Sebastian Gardner. Sartre's Being and Nothingness - A Reader's Guide. New York: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9.
劉國英:《法國現象學的蹤跡 – 從沙特到德里達》,臺北:漫遊者文化,2018。
勞思光:《存在主義哲學》,香港:亞洲出版社,1970。
沈青松:《形上學:存有、人性與終極真實之探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
游淙祺:《世界與人—胡塞爾的現象學心理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1。
文章也許不吸引,但我努力確保在理論上不致過於膚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