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集】《危險心靈》:台灣教育改革的未竟之路
開發:藍色製作、映畫製作
導演:易智言
編劇:易智言
攝影:陳大璞
演員:黃河、溫昇豪、高捷、李烈、張書豪
「台灣教育改革」始於1990年代,從國中基測到國中會考、從大學聯考到大學學測、從九年一貫到十二年國教……在追求理想教育體制的路上,教育改革者無不試著打破高學歷的迷思,希望台灣可以從升學體制解放,實現更自由開放的多元教育。但可悲的是,深植台灣社會價值觀的文憑至上主義,卻遲遲無法趕上改革者的腳步,導致身處教改過程的學生、家長與老師,全都成為改革期間配套不足的實驗品、犧牲品,難以擺脫這個壓抑局面。
《危險心靈》改編自台灣作家侯文詠的同名小說,故事講述國三生謝政傑(黃河 飾)在升學考試之前,因為檢舉班導師詹朝威(溫昇豪 飾)違法課後補習,令他遭到老師、學校,甚至同學們的排擠刁難,而謝政傑遭遇的不公義對待,也引來她的母親(李烈 飾)不滿,決定投書媒體控告學校的處置。
早在小說問世之際,《危險心靈》就已經引起社會巨大的迴響,書中對於升學主義的犀利批判、媒體亂象的精準刻劃,以及抗爭之後的震撼絕望,都能夠看出侯文詠對台灣教育恨鐵不成鋼的態度,也深刻地打動了那些曾經受困台灣教育體制的讀者們。
然而,面對原著的高評價,電視劇《危險心靈》卻另闢蹊徑,成功地展現出改編作品的可貴之處,並且帶動更多讀者與觀眾的討論。
本劇情節大多是依循小說發展,透過學生謝政傑及其父母,對公正合理的追求,刻劃學校官僚體制的迂腐心態,同時利用漫畫《聖堂教父》作為精神指標,試圖描繪一個國中生對於改革的認知。不過,電視劇卻在人物設計部分有大量修訂,並且藉此突顯整個台灣教育制度的荒謬。其中,又以班導師詹朝威的改動最大。
小說裡,詹朝威是一個年紀較長、城府極深的老師,但電視劇的詹朝威卻相當年輕,而且性格比較衝動,甚至有過抗爭大學體制的經歷。這一改動,不但有助觀眾同理詹朝威的複雜性格成因,也讓本劇的控訴主旨更為明確。從他對謝政傑耍小手段,到最後選擇跟謝政傑並肩作戰的過程,我們可以發現詹朝威雖然看似惡人,但他其實就是一個屈服於社會價值觀的犧牲品,他不是沒有反抗過,只是為了生活而不得不低頭。
不過,對我來說,《危險心靈》最成功的改編策略,是全劇的拍攝手法。
本劇主要是以數位攝影機DV拍攝,而且大量啟用素人演員,像是當年的黃河、張書豪、胡桓瑋、紀培慧等,讓觀眾很快就能融入寫實的校園氣氛,感受那些跳針、困惑、無聊、憤恨的國中日常,進而從演員表演與故事情節之中產生共鳴。
另外,導演易智言也善用輕鬆、反覆的情節,既描繪整個抗爭過程的疲態,也揶揄學校官僚的可笑,從中同理學生跟老師的雙方立場,不至於淪為全然偏袒或批判。結局前的魔幻片段,更使得本劇展現出不同於小說的悲觀態度,而是抱持著一種「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期許,也對所有角色的成長,添上一抹不可明說的曖昧氣息,頗值得玩味。
時日至今,《危險心靈》的劇情依舊犀利,控訴主旨也依舊充滿力道,但這除了是印證小說與電視劇的經典地位之外,是否也代表台灣教改背後的疑慮依然存在?
小說裡的謝政傑最後選擇轉學,並且不再開口說話,電視劇裡的詹朝威赴美深造後又返台生子,但當他被問到,為什麼對台灣教育環境仍有所期待時,卻也啞口無言......這些打動讀者或觀眾的結局設計,想必也反映出了許多人內心深處的問答。我想,如果教育改革缺乏整體社會共識,以及真誠改變現狀的人們,那麼未來也只會出現更多的謝政傑或詹朝威,繼續在迷惘困惑之中遭到犧牲。
《危險心靈》就像一把手術刀,直接把台灣教育的膿包切開,讓人看見裡面的腐敗與惡臭,並且持續提醒著擁有相同困惑的莘莘學子,他們並不孤獨。雖然改革之路遙遙無期,但就像電視劇最後謝政傑的旁白所述:「真的被遺忘了嗎?還是以最隱晦的方式被記得?」或許改革會一次又一次敗下陣來,但只要人們依舊記取改革的必要性,這個世界就有機會變得更好。
目前《危險心靈》可以在公視Youtube頻道免費觀看,推薦給大家。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