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呂嘉俊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蓮香樓結業的啟示 —— 香港還可有百年老店嗎?

呂嘉俊
·
能夠令一家店老去,代表那個地方有適合店家的土壤,過去慶幸香港能避過不少天災人禍,一個極小的地方,卻雲集了不少有想法的人。如今要走的都去了,流失的早已遠逝,在下個 10 年,我們可以創造出新價值,還是連舊有的文化都保留不了呢?

(原文刊載於*CUP媒體)

我們都知中國是 4 大文明古國,歷史長如滔滔江水,國力強大,不說太遠,單是康熙乾隆盛世,商業活動之繁盛已夠誇張。我年少時曾捧着史書,帶着一份期望,走訪大陸的百年老店,逐一光顧,天津「狗不理」包子、廣州的「太平館」和「蓮香樓」…… 然後,我發覺這些老店,除了裝修像電視台廠景,店員態度更特別散漫,食物質素當然與我認知的差天共地。

那是 90 年代,中國正面對改革開放,而我回來香港始發現,這些老店原來在 1949 年已收歸國有,成為國營企業,也某程度解釋了店員態度散漫的原因,一如香港人從前常說的「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

國有化真是殺死老店的元兇嗎?相比之下,留在香港的老店好像形神俱妙。剛傳出結業消息的蓮香樓便是例子,本在廣州,創業於 1889 年,直至 1918 至 1928 年派職員到香港,先後在皇后大道中和旺角辦了 2 家蓮香樓,到 1949 年中國解放,廣州和香港蓮香才正式分家。

香港蓮香樓從前在威靈頓街 117 號,一幢 3 層高的戰前舊樓中,地下賣餅,2 樓較高檔,茶錢較貴,讓人飲茶傾生意,3、4 樓是庶民天下,捉棋玩雀,完全保留了西關茶樓的文化風味。跟蓮香樓背景相似的是太平館,同樣是開業於清朝,成名在廣州,後因戰亂來到香港,從此在港站穩陣腳,也把從前的燒乳鴿、牛尾湯、煙䱽魚、瑞士雞翼等豉油西餐,定格於香港。

如果你有興趣翻查,便會發現香港很多老食店和相關行業的背景一致,都是因大陸的政局不穩,老闆決定到港謀生。一如李碧華在「630 電車之旅」中所寫,香港是「一把保護傘,一扇透氣窗,很多很多的自由、民主和機會…… 詭異地避卻一切天災、人禍、內戰、混亂……」人因避禍而來,卻以分秒年月的生活安定下來。

閱讀更多:呂嘉俊:蓮香樓結業的啟示 —— 香港還可有百年老店嗎?

呂嘉俊*CUP專欄
呂嘉俊Facebook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