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形式|Susan Howe的具象詩集《調和》與1939年12月8日

MaryVentura
·
·
IPFS
·
Susan Howe是一位1937年出生在波士頓的詩人,我也是第一次接觸她,就讀到有趣的具象詩歌。願在冬季分享給大家,在寒風中送一眸清新和思緒。

喬治•歐威爾曾寫道,很多我們現在的所想所寫,都已經是前人寫出來過的,我們不過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寫作罷了。這不是聽過很多次的中國意義上的「天下文章一大抄」,而是說我們的創作與所讀的前人的文字息息相關,無法分開。

有一種詩歌的形式,就是這樣建立在拼貼形式基礎上,向讀者展示的是詩人當時所讀的碎片,而這些碎片又在新的讀者眼中成為新的信息接收碎片。雖然,這樣的詩也被稱為「Concrete Poetry」(具象詩,例如,Amanda Gorman的具象詩),但是,它並不是由詩人自己將詩句拼成任何形狀的,而是來自於詩人讀過的內容的碎片。👇是最近讀到Susan Howe的「Concrete Poetry」具象詩集《Concordance》(《調和》)。想分享一些喜歡的詩給大家——

首先分享的這首是我最鍾愛的。它的排版是豎著的,只有兩行清晰的詩句「The eternal note of sadness/wander everywhere」(「悲傷這永恆的旋律🎶/它到處遊蕩」)

哈姆雷特

這一首開始一眼就讓讀者看到「Absent-Minded」和「Hamlet」,引入想像,好似走進莎翁筆下哈姆雷特的世界,隨著他的生死而「fade」或者「succumb」⋯⋯

我自己寫一首詩

好似刊印錯誤的詩歌卻總是準準地把握著讀者的心,或者像👆這首,至少是如箭頭➡️一樣,帶著讀者看詩人的心緒,而詩人的心緒可能就是不斷向內的探索,「myself、myself」最終我自己化作一首詩⋯⋯

作家該是怎樣的?

「unseen, as an author, else」「作為一個作家,不被看到,其他」作為一個創作者,不被看到是不是最痛苦的事情?我不知道,可能要去問問梵高?或許,不一定是最痛苦的事,即便痛苦,若是這種痛被熱情(「enthusi-」)驅使著,就會稍有不同吧?

神的來訪

「請神容易送神難」。Susan Howe還有的具象詩是字典式的,也有由漢字、日語漢字組成的碎片。

你會相信「譯者註」嗎?

我很喜歡閱讀翻譯的故事、小說,但對翻譯的詩歌非常挑剔,因為詩歌實在太難翻譯了。「你會相信『譯者註』嗎?」有意思的一句話。翻譯是否是一種所謂的對原文的「暴力」一直是一個討論吧,很難說。但翻譯一時不可或缺。

重合的一天

最後放一首我很喜歡的,因為日期是剛好跟今天重合的一天。我總想,如果我們只可以真正意義上的感受當下,感受今年、今天,「今」,那麼,1939年的12月8日是不是可以跟2022年的12月8日重合呢?那又或者?時間與空間的事情總是很難說,我也不懂。長期以來,我總是被記憶纏身,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的日期,模糊不清,其實,我忽略的不正是當下支持我、愛我的人嗎?選擇這首具象詩就是這樣的意思——比如,很多很多年前的今天也是郁達夫的生日,不過,在亞洲時區已經是12月8日,過後的一天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當然,具象詩歌只是這本書的一部分,這本書還有其他的詩歌。Susan Howe是一位1937年出生在波士頓的詩人,我也是第一次接觸她,就讀到有趣的具象詩歌。願在冬季分享給大家,在寒風中送一眸清新和思緒。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讀者送我情。❤️

logbook icon
MaryVentura🌀回文詩人🌀 @字縛雜誌 Founder 書評外的話👉 https://liker.social/@MaryVentura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不必讀|Victoria Chang的「我背對世界」

淺談蘇蕙【三】

書評•評書|《被抹殺中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