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566《史記》卷四十〈楚世家〉17:張儀騙了楚懷王?

鱷魚把拔
·
·
IPFS
·
張儀騙了楚懷王?


──────────原文──────────

十六年,秦欲伐齊,而楚與齊從親,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張儀免相,使張儀南見楚王,謂楚王曰:「敝邑之王所甚説者無先大王,雖儀之所甚願爲門闌之廝者亦無先大王。敝邑之王所甚憎者無先齊王,雖儀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而大王和之,是以敝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令儀亦不得爲門闌之廝也。王爲儀閉關而絶齊,今使使者從儀西取笔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如是則齊弱矣。是北弱齊,西德於秦,私商於以爲富,此一計而三利倶至也。」懷王大悅,乃置相璽於張儀,日與置酒,宣言「吾復得吾商於之地」。群臣皆賀,而陳軫獨弔。懷王曰:「何故?」陳軫對曰:「秦之所爲重王者,以王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交先絶,是楚孤也。夫秦又何重孤國哉,必輕楚矣。且先出地而後絶齊,則秦計不爲。先絶齊而後責地,則必見欺於張儀。見欺於張儀,則王必怨之。怨之,是西起秦患,北絶齊交。西起秦患,北絶齊交,則兩國之兵必至。臣故弔。」楚王弗聽,因使一將軍西受封地。

張儀至秦,詳醉墜車,稱病不出三月,地不可得。楚王曰:「儀以吾絶齊爲尚薄邪?」乃使勇士宋遺北辱齊王。齊王大怒,折楚符而合於秦。秦齊交合,張儀乃起朝,謂楚將軍曰:「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里。」楚將軍曰:「臣之所以見命者六百里,不聞六里。」卽以歸報懷王。懷王大怒,興師將伐秦。陳軫又曰:「伐秦非計也。不如因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於秦,取償於齊也,吾國尚可全。今王已絶於齊而責欺於秦,是吾合秦齊之交而來天下之兵也,國必大傷矣。」楚王不聽,遂絶和於秦,發兵西攻秦。秦亦發兵撃之。

──────────翻譯──────────

楚懷王在位第十六年,秦國準備討伐齊國,可是楚國與齊國合縱親近,秦惠王擔心這種情況,就宣稱「張儀」被免去了國相一職,並派「張儀」南去拜見楚王,對楚王說:

「我國君王最喜歡的人莫過於大王您,即使我張儀最希望擔任看門的小廝,也莫過於大王;我國君王最憎恨的人,莫過於齊王,即使我張儀最憎恨的人,也莫過於齊王。但是大王您卻與齊國和好,因此我國君王不能侍奉大王,這使得我張儀也不能做大王的看門小廝了。大王您能為我張儀關閉關卡,斷絕與齊國往來,那麼現在您就派使臣跟我張儀西去取回原來秦國所分走楚國的『商於地區』方圓六百里的土地,如此,像這樣齊國就削弱了。這樣,您便可以北邊削弱齊國,西邊施德於秦國,並增加『商於地區』六百里土地的財富,這一計使三種利益都一起到手了。」

楚懷王非常高興,於是把相印授予張儀,天天為他擺設酒宴,宣稱「我又得到我國『商於地區』的土地了。」

群臣們都來祝賀,唯獨「陳軫」表示傷痛。懷王說:「這是為什麼?」

陳軫回答說:「秦國之所以尊重君王您,是因為君王您與齊國聯盟的緣故。如今還未得到地就先斷絕與齊國的交往,這樣楚國就孤立了。秦國又怎麼會尊重孤立的國家呢,一定會輕視楚國的。如果秦國先把地給我們,而後我們再與齊國斷絕交往,那麼秦國的計謀就不會得逞。如果我們先與齊國斷交,而後再向秦國索取土地,那麼一定會被張儀欺騙。受到張儀欺騙,大王您必定怨恨他。怨恨他,這樣就等於西邊興起了秦國的禍患,北邊又斷絕了齊國的友好。西邊興起秦國的禍患,北邊斷絕齊國的交往,那麼韓、魏兩國的軍隊一定會攻打過來。所以我才會在哀弔。」

楚王不聽陳軫的意見,還是派一位將軍到秦國去接受封地。

張儀回到秦國,假裝醉酒摔下車去,宣稱有病三個月未露面,楚國也得不到「商於之地」。

楚王說:「莫非是張儀認為我國與齊國斷交的還不夠徹底嗎?」

於是又派勇士「宋遺」北去辱罵齊王。齊王大怒,折斷楚國的符節,並與秦國聯合。秦、齊兩國聯合完畢,張儀才上朝,對楚國將軍說:「你怎麼還沒接受土地呢?從某處到某處,方圓有六里。」

楚國將軍說:「我受命來接受的是六百里,沒聽說是六里。」他返回楚國向楚懷王匯報此事。

楚懷王大怒,興兵準備討伐秦國。

陳軫又說:「討伐秦國不是個好計策。不如趁機用一座名城賄賂秦國,我們一起聯合秦國討伐齊國,這樣就能把從秦國丟失的土地,從齊國那裡得到補償,如此一來,我國還可保全。如今大王您已與齊國斷交,又興師追究秦國的欺騙之罪,這樣我們就讓秦、齊兩國聯合,還會引來天下的大軍,我們國家一定會受到很大的傷害。」

楚王仍不聽從陳軫的建議,於是斷絕與秦國的和好,發兵向西攻打秦國。秦國也派軍抗擊楚軍。

─────────解說與心得─────────

在上一篇內容裡,楚國本打算繼續攻打齊國的,不過在貴族們的消極態度下取消了。接下來,西方的秦國似乎漸漸崛起,還曾在縱橫家的推波助瀾下,東方諸國一度團結起來對抗過秦軍呢!

回到楚國的部分,十年前還打算攻打齊國,此時卻因為秦國的緣故而與齊國結為盟友,如此的變化,再次印證了那句「沒有永遠的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另一方面,秦國當然也不希望東方六國團結在一起,因此我們熟悉的縱橫家「張儀」登場了。透過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竟然讓楚國不惜與齊國斷交,只為了秦國所承諾,但始終拿不到手的「六百里地」。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面對秦國這有點幼稚的騙局,楚懷王竟然堅信不移,更扯的是這位楚懷王還是日後楚國人民所「懷念」的君王。因此,當秦末百姓起兵反抗時,他們找到在牧羊的楚國後裔,也特別稱他為「楚懷王」,想藉此凝聚民心!?

為何這位看起來很不聰明的楚懷王,會成為日後楚人懷念的君王?這整件事情裡,似乎全都在「張儀」的計算之中。真的有人可以把整個國家玩弄於股掌之間?一切的發展都在他的計畫之中?

現代學者對於這段張儀欺騙楚懷王的事蹟經過了幾番考證後,有部分學者認為事情似乎不像司馬遷寫得那樣戲劇。此時的秦國應該還不至於強到東方六國得聯合對抗才能擊敗,而且秦、楚兩國歷來就很友好,相反的,齊國才是楚國的主要對手才對。

因此,有學者認為,張儀出使楚國,打算割地給楚國,是因為楚軍正在攻打著秦國,所以張儀是來求和的。那塊「商於地區」就是目前被楚國包圍的秦國土地。由於之前本來就是楚國的地盤,所以楚懷王才會說「吾復得吾商於之地」。

換言之,楚國是為了奪回自己的土地才出兵秦國,秦國此時應該還得對抗其他國家,所以在無力對抗下,派出張儀前去割地求和。

另一方面,楚國跟齊國本來就有些嫌隙,所以兩國的盟約關係的解除與這場割地無關。

後來,秦國結束了另一場戰爭後,可以全力對付楚國時,才反悔割地一事,並於戰爭中擊敗楚軍。如果按照現代學者考證後的說法來看,《史記》中的張儀欺騙楚懷王一事則不曾發生過,相反地,楚懷王反而是位一度打到秦國想割地求和的君王。如此來看的話,楚國百姓懷念這位國君,似乎就顯得合理許多。

無論如何,楚國一度接受秦國求和,但後來仍遭秦軍擊敗,這點倒是跟司馬遷寫的內容滿吻合的。至於接下來楚懷王該如何因應這場敗局?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幾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