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朋友不見得是真正的人脈?《人際斷捨離》
曾經看過一個網紅訪問歌手的影片聊到:「我的朋友不能中途下車,一定要一直跟我在同一輛列車上。」我聽了大感訝異,也頓時不寒而慄,也理解到原來有人看待人際關係的態度是如此充滿掌控欲,完全不能接受生命中的離合聚散,忍不住替這位網紅的朋友感到些許擔心,到底他們平時的人際交往上是否承受了過多的壓力呢?
我個人的交友標準向來秉持著「自在」的原則,也就是相處的過程中懂得相互體諒及尊重,也能在彼此面前坦然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而不用擔心會惹怒對方,而如此舒服的相處模式不見得長年維持不變,也很可能因為某個事件而產生質變,但這都是非常自然的現象,也不需要刻意去強求回到過去的緊密互動。
在《人際斷捨離》這本書中便告訴我們其實不需要成為別人口中的「好人」,反而別人會因為你總是不懂得拒絕而不斷被要求幫個小忙,把你當成是一個可以任意剝削的人,也因此看扁你的價值,所以學會先重視自己的需求,再來視情況回應他人的請求,才能維繫平等又健康的人際關係。
回想過去曾經有朋友詢問剛產下孩子的我是否能協助寫日文履歷,我委婉拒絕之後得到的回應讓我感覺到對方有些微的不滿,更遑論有一絲的體諒與尊重,於是我暗自決定遠離這位結識超過十年的朋友,這不代表我們過去的友情都是一場空,只是在這個事件之後,我看清了人性的現實,也理解到成為母親的我勢必往後也沒有時間與心力與對方交往,所以就讓彼此的緣分畫下句點,也未嘗不是一件壞事。
我們時常誤以為人際關係就等於人脈,其實這都是站在利己的角度去思考,倘若我們本身對他人而言沒有價值,無法發揮互惠的作用,這段人際關係也很難長久維繫,所以作者辛華在書裡表示:「真正有效的人脈,依託於彼此可置換的資源,並不是相識相交就可以被稱為人脈。」當然,乍聽之下會覺得人際關係似乎很現實,但其實懂得聆聽朋友的煩惱也算是情緒價值,不一定建立在金錢與利益方面才算數。
很特別的是書中提到關於「人情回報」的拿捏,我覺得非常值得與大家分享。比如,我們在幫助別人之後,可以試著尋求人情回報,當然表達的方式需要技巧,但能了解對方是單純利用自己,還是同樣願意與我們維繫良好的互動?再者,回報人情的時間點也需要特別注意,不宜太過躁進,也不宜時間拖得太長,剛剛好的時間點才能讓彼此的關係達到平衡並得以延續。
令許多人感到特別困擾的是人際內耗的部分,作者也提供了許多思維與行動上的轉念與清理方式,尤其遇到想拒絕又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時候,適時運用一些委婉又不失禮的理由可以讓彼此的關係不至於遭到破壞,又能維護自己的權益,都是獲得高品質人生所必須學習的課題。
作者說:「拒絕,並不是割裂彼此的關係,而是為了讓別人瞭解你的情況,清楚你的處境,藉此維持良性的、可持續的社交關係。」
許多人總以為「拒絕」是讓人際關係崩壞的原因,其實我認為長久的退讓與隱忍才是主因,當一段人際關係沒有建立在彼此都感到舒服愉悅的情況下,其實只是滿足其中一方的需求罷了!
我想,當我們能以淡然的態度去看待人際關係的消長,並且在每段關係中保持真誠又不帶罪惡感地做自己,自然就不用去討好任何人,也能接受個體差異所帶來的改變了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