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17:个人主义的起源

番茄米线
·
·
IPFS
在城市中,市场代替了小农、法律代替了族规、契约精神代替了权威崇拜

1、为个人主义正名

近来网上不知怎的刮起了一股歪风,说什么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东西,

或者个人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精致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自私,

试图来否定、甚至污名化个人主义。

我这里有必要给个人主义正名。

首先个人主义确实是资本主义的直接产物,但资本主义的产物就全是反动的了吗?

工业革命、人文主义、科学、全球化、自由恋爱, 这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甚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就如同资本主义是封建主义的产物,

这些东西难道都应该被一棍子打倒、成了反动的吗?

资本主义的落后是相较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言的,

它相较于封建主义而言,就是先进的、革命的。

个人主义相较于真集体是落后的,但相较于假集体的集体主义又是先进的。

对于中国这种封建残余严重的国家,个人主义是非常有必要的。

然后说个人主义=小资产阶级,=精致利己;

首先这两个词在当今已经成了扣帽子,似乎为自己消费就等于小资产阶级;

而“精致利己主义”这个词本身就是被生造出来的,不管是正规的哲学还是政治上都没有这个词。

不过这确实是因为个人主义确实和消费主义有着很强的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应该被打倒,本文后面会讲到。

最后,个人主义就是等于自私,这没什么不好承认的。

那些批斗自私的人,难道你自己不自私吗?

你要是不自私,那你搞什么共产主义,你为你老板无私奉献不就得了?

共产主义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不就是满足人的自私吗?

正如我在《集体主义的起源》中所讲,没有人不自私,只是因为“效率妥协”,才得装作无私。

个人主义并没有让人变得自私,个人主义只是承认了人的自私。

这样讲,那些道德圣母、正人君子们,才是真的精致利己。

2、个人主义的起源

个人主义的兴起来自于两股力量。

第一股是长期被客体化的被统治阶级以及统治阶级中受压迫的个人,希望夺回自己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女权主义、自由恋爱等。

第二股是资产阶级想借助个人主义将人们的动物性转化为工具性,以此缓解生产相对过剩;具体表现为消费主义等。

听着很拗口,但别急,我一点一点来解析。

首先我们来说第一股力量。

在《论道德》中,我讲过了什么是客体化和主体性,以及什么是工具性和动物性,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在《集体主义的起源》中说,集体主义是一种妥协,主要是无产者对有产者的妥协;

而在妥协的过程中,由于无产者对有产者的人身依附性(即无产者要靠有产者活),

这种权力不平等就让无产者或多或少地被迫成了有产者的客体。

这个无产者是广义的,统指没有自己收入、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的人;没有自己的收入的家庭主妇和小孩也算。

举个例子。

封建时代的妻子,其动物性几乎完全被否定,不能有性欲,不能有攻击性,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丈夫供你吃喝就算大恩大德啦,要努力做工带孩子报答婆家,几乎沦为了一个完全的工具。

这是因为婆家永远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妻子发挥其工具性是为婆家谋利,而发挥其动物性则是单纯消耗婆家的资源,这就是家长制家庭的集体主义。

这就是为什么家庭是一种效率妥协型假集体:妻子因为自身生产能力不足而不得不依附于丈夫,这是一种为了生产效率的妥协。

那妻子就甘愿当个工具吗?当然是否定的。

所以妻子会想尽各种办法使自己的动物性,或者说主体性得到承认,以证明自己是个活人,不是个死的工具。

我在《自杀的心理学分析》中也写到过,主体性的剥夺本身就是对人的存在的一种否认。

所以当妇女一旦有能力摆脱对男人的人身依附,她们就会立即这样做。

这就是女权主义的来源。

所以女权主义本身就是个人主义的一个分支。

所以说,个人主义的本质是效率妥协型假集体的解体:

因为效率足够高,所以不用再妥协了。

3、市场经济与法治

个人主义和女权主义的基本运作原理是一样的。

正如我在《劳动力再生产》中提到的,女性解放的开端是工业革命:

机械化生产和营养学进步缩短了男女之间生理差异导致在生产能力上的差距。这使得女性也可以参与生产,并且一点不比男性赚得少,这瓦解了女性必须在生产生活上依附于男性的经济基础,进而瓦解女性不如男性的文化建筑。

这对于个人主义的兴起是一样的作用。

我在《集体主义的起源》中说,集体主义本质是为了抱团求生,

而抱团求生则是因为两个原因:

  • 生产力太低,不抱团合作活不下去

  • 没有基本法治,还处于丛林社会,不抱团容易被欺负

而工业革命首先解决了生产力太低的问题。

这首先消灭了自然经济,创建了市场经济,增加了个人的生产与生活能力。

在小农(自然)经济时代,你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基本都是自己家生产,主打一个男耕女织,

或者顶多在你们家族、你们村里也就解决了,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易,也没有全社会的分工。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想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料,就只能一直和你们家族里的人里呆着,因为别的家族不会帮助你。

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你不靠你的家族也能活。

因为你只需要生产某一类商品,然后就可以用钱去市场上买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甚至到了今天,不光是实体的商品,连服务也可以购买到,根本不用依赖某个具体的人。

那么这一过程中,你有依赖你的家族亲戚吗?并没有。与你交易的基本上都是陌生人。

所以在现代工业体系成熟后,人们就发现自己牛逼了,不搞人情世故、靠自己的拼搏也能活。

这就逐渐消解了集体主义的经济基础。

工业革命带来的第二个变化就是城市化。

正如我在《城市化》一篇所讲,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原本乡村的熟人社会变成了都市的陌生人社会。

而在陌生人群体之间,原本在农村好用的人情世故在这里就不行了。

比如我在村里骗了隔壁老王的钱,我第二天还得再见到他,那就容易被报复排挤;

而在城市里,我骗了别人的钱,第二天他就找不到我了。

那怎么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呢?

那就是契约——这其实就是西方所谓契约精神的来源。

而契约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公认的强力来执行,那这就是法律。

再加上人口都聚到城市里了也更好管理;

以及我在《民族国家》一篇中提到的,现代民族国家在工业的加持下最大程度地消灭了权力真空和权力的中间阶层,

这也使得法律这一国家权力的代表可以深入到城市公民之间。

以及交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革新,使得人们的出行和交流更加便利,

进一步打破了农村社会那种几乎一辈子不出村、认知顶多到县城的传统生活方式。

所以,在城市中,市场代替了小农、法律代替了族规、契约精神代替了权威崇拜。

这就使得个人没有必要再依赖传统的假集体。

这使得人们更依赖国家政府、依赖社会制度,而不是依赖弄宗族小团体。

比如17世纪英国人的税收负担就比中国高得多,这是因为很多在中国靠小集体来内部解决的问题,在英国就要靠国家来解决。《济贫法》就是英国最早搞出来的,而在中国,这并不是国家的法定责任。

由此可见,要想在一个社会维持个人主义,需要相当高的成本。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18世纪的时候,一个法国人到英国旅行,就很吃惊地说:“英国年轻人刚刚结婚,便置下一所房子,单独和妻子住进去,甚至避免和父亲住在同一个城镇。双方都愿意在自己的家里过自己的日子,一年到头父子俩几乎不打照面。英格兰男子宁愿把爱留给妻子,也不愿把爱留给父母。这是英格兰的民族性,与我们完全相反。”

在英国,夫妻关系的重要性很早就超越了亲子关系。他们对孩子的态度相当放任,往往八九岁的时候就把他们打发出去。富人的孩子去寄宿学校,穷人的孩子去做学徒,从此就不和父母住在一起。[1]

而这种亲子分家的制度则进一步推动了个人主义。

比如在封建社会的家长制家庭中,正如我在《家庭制度发展史》中所讲,其财产是共有的(注意,共有不等于公有;除家长外,其他家庭成员只有家长同意后的使用权,而不占有)。这是家长制大宗族的经济基础。

而分家之后,家庭成员之间的财产就要明算账了。

家族有着为其成员提供社会保障的义务。

而工业革命后,一是小农经济解体、家族不再有能力保障;二是人都润去城市里了,不靠家族保障。

比如你自己赚钱,如果你把钱交给父母,你父母拿去买保健品了,你就会感觉很生气。

这是因为这些钱亏掉之后,后果是你自己来承担的,而不是整个家庭和你一起承担(他们也承担不起)。

换句话就是说,我为集体奉献那是因为集体能带给我回报;而集体不仅啥也没法带给我,还纯消耗我,那我自然要排斥这个集体。

这就推动了私有财产的观念,每个人为自己的财产负责。

这是个人主义的经济基础。

参考资料

有了英国这个怪胎,才有工业革命

CC0 公众领域贡献宣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番茄米线哲学、政治、经济、历史...... Medium英文号:Tomato Ricenoodles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基础人文科学
17 篇作品

论死亡8:死亡的意义

论死亡7: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