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一隅的箱子:從「行李」管窺旅行史(上)

蔡凱西
·
(修改过)
·
IPFS
·
好多箱情願
photo by Cathy Tsai

大疫封關,三年後,重返北海道,終於解鎖了我一直很想參觀,但往年總是錯過的北海道大學總合博物館。整個觀覽動線走到最後,在樓梯的轉角口,踢到(並沒有)一只古董行李箱。館內的標本、骨骼,與已成為時代眼淚的老科技器物,不及備載,但行李箱只有一個,被放置在館內很邊緣的角落。

這卡行李箱的主人犬飼哲夫,長野縣出身,大正年間在北海道帝大(北海道大學的前身),完成預科學業,與農學部動物學科博士學位;1930年代開始,任教於北帝大農學與理學部講座教授,他也曾在1970年代以降,擔任北海道開拓紀念館(現在的北海道博物館)的首任館長。1926-1930年間,他帶著這咖行李箱,旅行於日歐之間。

photo by Cathy Tsai

提到行李箱,或許大眾腦中會浮現的品牌,是系出德國工藝,以鋁製箱體與外觀有平行凹槽,標榜輕量又堅固防刮的RIMOWA。日後以「RIMOWA」為名,並將之註冊為商標品牌的行李箱製造商,在1898年成立於德國科隆。現今RIMOWA官方,號稱他們家的行李箱,擁有悠久的百年歷史,就是從1898年起算的。

不過,RIMOWA只能算是19世紀行李箱品牌的後起之秀。

Photo Credit : RIMOWA官網

早年作為行李收納職人的路易威登,就洞察到鐵路與航路運輸,將帶來旅遊趨勢的改變,以及潛在的行李箱市場前景。1850年代,路易威登開始成立公司,投入行李箱的產製。

Photo Credit : Dazeddigital.com

至於RIMOWA誕生前的1897年,以特殊處理的紙製材質作成,箱體外觀有著英國皇室的古典優雅,品質強調輕盈、堅硬與防水,20世紀初還把大象找來代言的行李箱品牌Globe-Trotter,也華麗登場了。

現代意義的旅遊業,在歐洲被創立,並逐漸在全球開枝散葉的第一個百年,遊記、指南等各式各樣的旅遊文本,印行量順勢攀升,使得像Karl Baedeker或John Murray等公司,坐穩了發行旅遊指南的大手出版商。此外,旅遊人群的增長,衍生更多攜帶細軟上路的需求,行李箱的製造、銷售,在19世紀中葉以降,隨著旅遊業與旅行風氣的成長,其品牌也在此時陸續誕生,其實也不是太意外的現象。

Photo Credit : Globe-Trotter官網

19世紀誕生的行李箱製造商們,都力圖為自家的產品,導入「便利行旅」的元素,像是輕巧、容易搬運與堆放,以及防水、防碰撞、防盜等安全性。另外則是根據不同的運輸工具與客戶個人的需要,打造各式行李箱。

例如上個世紀初,各國郵輪巨擘,爭相建造、營運海上宮殿,互別苗頭的時代,郵船公司對乘客的攜帶行李種類、箱體的規格,逐漸有更完備的定則,路易威登也順勢推出既符合郵船規定,又能方便搬運,放置在船內客室的行李箱。


百年前的行李箱製造商,為自家產品導入的「便利行旅」元素,從現今的普遍認為「便利」的眼光來看,其實相對沒那麼便利,更不客氣的講,是超級不便利。

以古董LV行李箱來說,箱體是以白楊木製作,而犬飼哲夫這卡捐贈給北帝大的行李箱,雖然看不出品牌,從外觀配有提把、鎖扣,外裹皮革與防撞金屬,近窺內裡,看似亦有木質。受限於館內文物無法觸碰、敲打與餵食(?),不便實際掂量,但目測其材質、尺寸,光是空箱的重量,肯定有超過20公斤之譜。

所以,這類骨董行李箱,所強調的「方便輕巧」,遠不如現今普羅大眾,普遍使用配備底部滾輪與背部拉桿行李廂,所感受到那種直觀且相對無負重的便利。光是一個甚麼細軟都還沒裝入的古董行李箱,其重量可能就超過LCC一件托運行李限重15-20公斤的規定。魯蛇本人我近十年出國,一件20吋的托運行李,重量都維持在不超過15公斤。

photo by Cathy Tsai

在大眾化的海外休閒與觀光旅行,相對仍不普及的20世紀上半葉,當時能夠有財力購入一件或多件行李箱,收拾行囊從事長途移動的旅人,大部分非富即貴,或是擁有公務、探險家、學者、留學生等身份的人群。

當時那些有錢不亂花就覺得會死的富裕層(現在也是),旅行時攜帶的行李箱,堆疊起來與搬家沒兩樣,他們往往也不需要自己搬運行李。而需要自行背負或搬運行李的旅人,往往少有機會使用行李箱。


近期推出25周年紀念重映版的電影《鐵達尼號》,劇中就有幾幕出現行李的畫面。1912年,蘿絲與她那位出身鋼鐵大亨家族的未婚夫卡爾,在港口委託船組員搬進頭等艙房的行李箱,至少就有十多件。

1997年,當老蘿絲在孫女的陪同下,搭乘直升機抵達探測鐵達尼沈船的凱爾迪西號甲板,團隊協助搬運了好幾件很復古的行李箱,還一邊抱怨,這個老女人旅行一趟就如同搬家,但是對蘿絲而言,以成堆的行李箱用收納「必要」與「想要」的物品進行移動,那是一種老派旅行的必要。

而反觀劇中靠賭博贏到三等艙船票的傑克,畫面中帶入他與旅伴,飛也似的在壓線最後一刻登船,揹著的則是帆布袋製的行囊,走進的是空間侷促且僅容轉身的艙房。對傑克這樣的浪跡天涯,打工窮遊的旅人來說,行李箱絕非輕裝上陣的好選擇。

如今,坊間的行李箱,從百貨公司的高端專櫃,到大賣場或夜市皆有販售,品牌(背後也意味著價格、品質或時尚尖端)、材料、尺寸與功能多樣且複雜,像是軟硬外殼的選擇、可收可縮的置物空間、底部滾輪與背部拉桿,幾已成為標配。

photo by Cathy Tsai

行李箱的誕生、進化,也隨著旅遊市場的大眾化,旅遊人群的多元化,不再屬於高端人群專屬的旅行用品。而行李箱既有收納行李的功能,它的箱體也是眾多行李樣貌的其中之一。被犬飼留在博物館的骨董行李箱,還隱約有些可以通過行李了解旅行史的八卦,下一篇繼續偷偷講。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蔡凱西Cathy Tsai | 蔡凱西 台北人 / 不專業旅人 / 流浪中的學術人 / 研究旅行史與旅行文化的不良歷史學徒/《後綴》假掰文青誌編輯群 在出門旅行、閱讀,與作古的旅記文本中持續穿越 佛系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ravelhistorystory 合作邀約:misiaa2001@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2024年度問卷】略有小成的一年(吧?)

來共此一連憂夢吧:那些年我們看過的瓊瑤究竟有多恐怖

鴉片煙霧吞吐間的王道樂土:我看漫畫《滿州鴉片小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