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聯手強行通過三法:台灣民主程序的警鐘與反思

翰墨春秋
·
·
IPFS
“民主制度的力量並非僅在於多數決的實現,而是在於其尊重少數意見與程序正義的能力。”然而,台灣此次三法的通過,顯然未能達成這一標準。

近期,台灣立法院在國民黨與民眾黨的聯手推動下,於一片爭議聲中強行通過《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憲法訴訟法》以及《財政收支劃分法》(以下簡稱“三法”)。這一事件迅速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不僅凸顯了台灣當前高度對立的政治生態,更讓人擔憂民主制度在程序與實質上的退步。

三法通過的背景:藍白合作下的政治算計

藍白合作的起源:

此次三法的通過,是藍白兩黨在立法院聯手行動的結果。自2024年總統大選結束後,國民黨與民眾黨在立法院逐步形成策略性合作關係,藉此制衡執政黨民進黨的政策推動。然而,這種合作並非建立在政策理念的一致性之上,而是基於共同的政治利益與對權力的競逐。

強行通過的手段:在三法審議過程中,藍白兩黨利用其在立法院中的席次優勢,採取“舉手表決”等程序快速推動法案通過,完全忽略在野黨提出的修正意見與程序上的延緩要求。民進黨批評,這種做法等同於“多數暴力”,剝奪了其他委員參與討論與審查的基本權利,違反了民主政治應有的程序正義原則。

國際政治學者喬瑟夫·蓋特曼(Joseph Getman)曾指出:“民主制度的力量並非僅在於多數決的實現,而是在於其尊重少數意見與程序正義的能力。”然而,台灣此次三法的通過,顯然未能達成這一標準。


程序正義的崩解與民主機制的裂縫

程序正義的重要性

民主制度的運行,不僅僅依賴於選票的多數決,更依賴於制度設計中的程序正義。程序正義的核心在於確保所有利益相關方的意見能夠在平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表達,並透過理性討論與協商形成共識。

立法院的“多數暴力”

此次藍白兩黨強行通過三法的手段,完全跳過了對立法程序的基本要求。他們利用立法院中的席次優勢,以舉手表決的方式迅速推動法案通過,幾乎完全排除了其他政黨與社會團體參與討論的機會。

多數暴力是民主制度的隱性毒藥,其表面上滿足了民意的需求,但實質上摧毀了制度的公平性與包容性。此次三法的通過,無疑是台灣立法院運作中程序正義缺失的典型案例。

國際與歷史視角下的台灣民主困境

國際觀察家的擔憂

台灣民主一直以其開放性與程序性而為國際社會所稱道。然而,此次三法的通過,讓外界開始質疑台灣民主制度的穩定性與成熟度。

《南華早報》在其分析中指出,台灣立法院的亂象令人擔憂,這種政治鬥爭與程序失靈的現象,讓人聯想到香港在《逃犯條例》風波前的立法會情況。

歷史教訓與比較

台灣的民主發展歷程充滿了挑戰與波折,但正是這些挑戰讓台灣成為了亞洲的民主標杆。然而,與其他新興民主國家相比,台灣當前的情況亦顯示出一些共通的困境,例如多數暴力、政黨極化與政策短視等。

學者丹尼爾·李(Daniel Lee)在其著作《民主的邊界》中指出,新興民主國家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避免民主程序的形式化,並真正落實多元協商與公民參與的精神。台灣此次三法通過的爭議,正是這一挑戰的真實寫照。

此次三法的通過,是台灣民主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大挫折。它暴露了立法院運作中的深層問題,也提醒我們,民主制度的真正挑戰並非來自外部,而是內部運行機制的失靈。

唯有全社會共同努力,確保程序正義的實現與多元對話的深化,台灣才能在未來的民主發展中走得更穩、更遠。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翰墨春秋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