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展側記】札幌。再訪樺太關係資料館(上)

蔡凱西
·
·
IPFS
·

2019,道內殘夏望秋之旅的尾聲。

北海道繞了一圈,回到札幌,還是個日正當頭,微熱但伴隨涼風的時刻。

市區的舊道廳舍,是來札幌的旅人多半會訪問的景點,冬夏間,北國建築被白雪覆蓋與綠意圍繞的迥異風情,則是廳舍被旅人所在意的亮點。

因為觀覽過白雪,卻仍未欣賞過綠意,原本只想信步繞行建物周邊,卻無意間看見舊道廳即將進行為期三年的整修公告而入館再訪。

廳舍內的樺太關係資料館,我想是個參觀完畢就容易被人淡忘的展示空間。對說中文的旅人而言,若能知道樺太就是歷史教科書上所稱的庫頁島,已是值得偷笑之事。


進入展廳所見到的歷史年表,羅列著幕府中期以降,日俄與其他歐洲探險家在此地和周邊海域的探險、調查活動,以及隨著俄羅斯勢力逐漸從北太平洋南下擴展,樺太作為日俄相互競逐東北亞權益的一塊俎上之肉,輾轉在兩個政權之間經略的過程及其變遷。

樺太曾經是阿伊努人居住的區域,江戶時代曾先後被稱為「カラフト」與「北蝦夷」,前者是幕府在17世紀以降陸續派遣探險隊調查蝦夷地時常用的名稱,後者則是在幕末直轄蝦夷地時期所更改的名稱,而漢字的「樺太」(音同カラフト)則是明治以降才出現的地理名詞與行政區劃名稱。

如果就較為精確的地理空間來說,「樺太」一詞,較多指涉的是現今俄屬薩哈林島南半部,也就是過往江戶幕府與明治日本以降,在島上從事探險、調查,與二戰之前曾經統治過的區域。

不過,「樺太島」或「南樺太」亦常見於各種文獻,似有以「樺太」等同現今薩哈林全島(行政區劃為薩哈林州)之意涵。無論如何,「樺太」在行政歸屬、地理空間指涉上所呈顯的多義、含混與複雜,正象徵著此地在近代以降,受到日俄兩國輾轉翻弄、擺盪的歷史命運。

最上德內、近藤重藏、間宮林藏,都曾經是幕府派往蝦夷地探險的重要成員,皆曾在樺太進行過調查工作。

現今日本習稱的所謂「間宮海峽」(即韃靼海峽),就是在間宮林藏經由樺太前往滿州時所發現的。間宮海峽的存在,使過往探險家咸認為樺太是半島錯誤地理認識獲得更正,而調查的過程中亦大致獲知,樺太阿伊努人與滿州邊民的毛皮、織物等交易活動之實況(即「山丹交易」),更了解到俄國對樺太,仍尚無實質的影響力。

幕府最初曾命秋田藩派遣武士,在夏季時前往樺太從事警備工作。只是,隨著俄國與清國簽訂璦琿條約與中俄北京條約,獲得原屬滿州的黑龍江以北,與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為其南下太平洋更大開了方便之門。

此後,俄國在樺太沿海的活動漸形頻繁,更抓住幕府只有夏季限定且薄弱的警備,聲稱日本無法證明此地為其所屬,絲毫不掩飾想將薩哈林全島整碗捧去的意圖。

此後,幕府除了改以庄內、仙台、會津,外加原本的秋田藩,輪流投入警備工作,更將警備的時節從原本的夏季,延長至全年,藉以強化領有樺太的事實,

不過,警備的派遣仍然成效不彰,最大的原因在於冬季氣候酷寒,加以東北四藩在幕末變局中,亦有各自要面臨的問題,例如會津藩主松平容保接下京都守護職後,調走藩內大批武士上洛維持治安,故而向幕府申請免除樺太的警備工作獲准,其他三藩亦曾以領國農作歉收為由,要求豁免警備,總之各種藉口。

隨著幕府在1867年直轄蝦夷地,樺太的警備改由幕府直接派遣,並試圖導入移民開墾為主的非軍事移住政策。同時,通過箱館奉行與俄國的交涉,所簽訂的「樺太暫定規約」(仮規則),將此地協議為日俄共有,聽任兩國人民雜居、置產。

樺太在1875年,也就是兩國簽訂「樺太千島交換條約」,改由俄國領有之前,曾經是日俄國境的灰色地帶。

日俄戰後,日本以戰勝國之姿,與俄方簽訂「樸資茅斯合約」,將島上的北緯五十度線作為國界,再度領有該島南部地區。戰後日本先設置了軍事管制的樺太民政署,繼而改制為樺太廳,對樺太的移住、開拓與資源的開發亦漸次展開。

展廳的陳列,主要是以日俄戰後,日本對樺太的經營,與二戰經驗、戰後關係為重點。

(待續)

本文改寫自【觀展側記】札幌。再訪樺太關係資料館(上)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蔡凱西Cathy Tsai | 蔡凱西 台北人 / 不專業旅人 / 流浪中的學術人 / 研究旅行史與旅行文化的不良歷史學徒/《後綴》假掰文青誌編輯群 在出門旅行、閱讀,與作古的旅記文本中持續穿越 佛系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ravelhistorystory 合作邀約:misiaa2001@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2024年度問卷】略有小成的一年(吧?)

來共此一連憂夢吧:那些年我們看過的瓊瑤究竟有多恐怖

鴉片煙霧吞吐間的王道樂土:我看漫畫《滿州鴉片小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