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路交友史
我的第一個網路交友經驗,是在網路聊天室,黑色的底,新細明體、螢光色的字體,大家的名字都要加一堆符號的那種。那時候我只有小學四年級而已,還取了一個瞎瞎的名字叫~*小檸檬*~之類的。我跟一位住在新莊的大學生聊天,但我謊稱我十九歲,因為我覺得如果對方知道我是小學生的話,就不會理我了。
小時候家裡能自由使用電腦的時間不多,所以我們大概只聊過三次天而已,一次聊個半小時到一小時。雖然沒有約見面,也沒有保持聯絡,但是在只有家和學校的狹小的生活圈裡,有一個能無所顧忌地聊天的對象,對我來說是很特別的。
在那之後一直到去年之間,都沒有什麼機會再認真使用 dating app,也不知道網路交友發展至今,跟當時隨意在聊天室搭話相比,已經複雜太多了!
初步嘗試各種交友軟體與媒合服務
我註冊使用過的交友服務、軟體有:
Hindge(目前體驗最佳)
CMB
Tinder
Meettheone
Cheers
Pikabu(柴犬)
TWMMSV(矽谷月老)
Timeleft
該管道認識的人當中,有見到面的有:
Hindge
TWMMSV
Timeleft
該管道認識的人當中,有人至今仍保持聯繫的有:
Hindge
TWMMSV
這些軟體和服務,多半是以 dating 為目的設計的,不過,上面的用戶的交友目的很多元,多半會在註冊時,就會在個人簡介中寫清楚自己的交友目的。可以選 short-term、long-term、meet new friends 等等,但是沒有約約這個選項。
交友軟體相較於現實生活的交友最大的不同,是能夠非常快速地接觸到同溫層以外的人們,包含感情觀、價值觀、人生觀的異溫層;以及接觸到彼此很合得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機會相遇的人。
一開始使用的時候,我抱持開放的心態,除了看起來是是假帳號的人以外,我幾乎都會跟對方聊天,沒過多久,我也逐漸掌握到自己的交友偏好,以及適合自己的使用方式。如果有人在交友、dating 上的喜好跟我是類似的,也許可以參考看看。
找出自己喜歡的互動方式
我觀察到自己對 dating 的喜好和互動模式圍繞著一個核心,是往「在乎彼此在乎的人事時地物」的關係發展。但是要實踐這個互動,有幾個前提:
雙方願意互相瞭解對方內心在乎的那個東西,不論是某個社會議題、某段過去的傷害、某個期待發生的未來。
願意邀請對方參與某個共同期待發生的未來。
基於這兩個目的,我會與對方聊他在這個當下的生活日常,會想感受他是如何過日子,但不太會聊到是否單身、年齡、收入、星座血型 MBTI 這些背景話題。但我其實不介意對方問我這些話題,如果這些資訊對他很重要的話,我也會樂意分享。
簡單來說,我在尋找那些會讓對方聊起來,眼神閃亮的話題,這些話題通常與他在日常生活中在意的事物有關,所以重點並不是話題本身是什麼,而是我想看到他投入在我們的對話當中。假如他對賺多少錢、 MBTI 真的超有興趣,那我們就會一直聊錢、一直聊 MBTI。
經過一段時間嘗試,我歸納出以下現象和作法來找到聊得開的人:
約見面真實地與對方相處:見面互動一次,勝於線上互動一百天。如果一直在線上非同步地互動,對我來說就像回客服訊息一樣,親近感的增加幅度微乎其微。
選擇照片中有生活感的人:至少要有一張照片是日常生活吧!照片是對方想被看到的一面,如果所有的照片都是精品、美食、高級飯店、旅遊風景或是秀肌肉,有可能對方比平均來說更在乎普世的外在價值,但我不擅長應對這個類型。因為在他願意聊起自己真正在乎的事物前,要先等他說完所有的外在事物並給予足夠的崇拜。
選擇有笑容的人:是否能在照片中看到真誠開朗的笑容,比其他資訊(身高、學歷、興趣...)更能預測相處起來是否愉快;照片中有靦腆的笑容的人心思較細膩,照片中故意臭臉不笑的人,聊天的時候也比較有可能進入說教模式或是較冷淡,要有耐心聽他說的心理準備,以及延續話題的能力。
自我介紹文字所傳達的訊息沒有那麼重要:文字寫得很少、照片放得很少的人,比自介寫小作文的人容易搭話。寫小作文的人,訊息回得很慢,但是會認真回,要給他一些時間。
身體的直覺比腦子快,免強不來:這個讓我有點困擾,我感覺我在肢體上的距離比大部分的人疏離,如果跟還不太熟的人並排行走,即使只是碰到手肘,我也會覺得不自在,儘量避開。這個「熟不熟」跟見面次數無關,而是依據雙方互相坦承與瞭解的程度。有些人需要比較長時間的互動,才會卸下心防,如果對方在與我真誠對話前,就先做出勾肩搭背的行為的話,來自身體的反感,會讓我排斥繼續與對方互動的可能。
回頭審視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需求
在陸續與幾個人見過面,遇到過聊不來的人,也遇到過幾個邀請穩交的人之後,我發現我無法下定決心與對方交往,過程中也不曾遇到讓我想主動邀請交往的人,我開始反省是什麼讓我猶豫不決。如果遇到這麼多人,我都沒辦法下定決心,那應該是我自己有什麼沒想清楚的地方;如果不清楚自己在感情裡追求的是什麼,就會一直無法做決定。因此,我回頭翻找在過去的關係裡,我和伴侶的互動是什麼樣子、反映了什麼樣的感情觀。其中一小段回憶引起我的注意:
某次我與當時的伴侶聊到,如果知道他在人世間只剩下 100 天,會想做什麼。我說:「看你覺得離開後,會不會有哪些令你掛心的人?或是有遺憾的事?」
有些事情不親自去體驗就沒有意義,但也會有一些事情,時間不允許自己完成,或是基於責任義務得做;我希望他將掛心的責任託付給我,然後儘可能無後顧之憂地去體驗他想體驗的事物、在他想要的地方以他想要的方式離開。
我認為兩個人作為伴侶,最重要的不是看著彼此,而是能夠互換位置,從對方的眼光看見他所看見的世界,因此同理並發現他的需要。基於這個出發點,在互動中,我很在乎對方願不願意讓我站在他的視角,以及是否有興趣試著站在我的視角。我們不需要本來就有一樣的價值觀和興趣嗜好,但需要轉換觀點的彈性,以及承認自己有所不知的自覺,以及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對衝突的包容力。
我觀察到,在互動當中,我關注的不是「對方對我的評價」,而是「對方的感受」和「我的感受」。我認為真誠的交流帶來好的感受,因此我的目的並不是得到最好的評價,而是創造一個我們能真誠交流的狀態。例如不批判的安全感、適度的幽默感、積極聆聽和提問等等。但這個氣氛需要兩個人互相,才有辦法維持,否則雙方的認知會有落差、相處的深度會失衡。
舉例來說,如果只有我一個人嘗試創造安全的對話氣氛,那天的結果可能是對方會說:「感覺我們很聊得來,下次再一起去我跟你說的那間餐廳吃飯吧!」但我一點都不覺得我們聊得來,只覺得被單向輸出了一堆東西;如果當天我的狀態不佳懶得交流,可能結果是對方說:「不好意思我好像自顧自地一直講自己的事...」
最後,在猶豫是否要收錄幾個令人心曠神怡的約會經驗,和幾個微尷尬的互動時刻。但想想覺得,不太適合在這樣的地方寫出來,容我再想想怎麼描述。
後記
真誠的交流中,會有真實的好奇、真實的肯定和尊敬,當然也會有真實的批判和真實的不理解。以上這一堆描寫,都還只是發生在交往前。實際生活在一起,個人生活自理的能力、做決定和負責任的能力、生活習慣的搭配等等,又是另一個階段了。我遇過很合得來的伴侶,才有機會想這麼多;也是因為我遇過的伴侶太好相處了,才會耍廢到現在才開始想這麼多?
會寫下這篇,其實是因為打算從交友軟體中退場了。我逐漸明白,我所追求的真誠交流並不必然存在於約會的關係當中,而存在於任何有能力彼此照亮的靈魂之間。至於愛情,我更相信那是兩份認真生活的心意一起累積出來的情誼,而不該是兩個人相處的目的。保持一份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的心,不需要問終點是什麼,累積到了的時候就是了。
七日書|我的(不)完美人生
第一天:有沒有一段時間或經歷,讓你重新審視對理想人生的定義?例如你以為自己一直期待的東西,得到了、或接近了,卻發現自己並不想要?
這次選擇描寫,在交友軟體中重新審視對「理想伴侶關係」的定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