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軍事採購的解讀與誤讀:以F16為例

J J.L
·
·
IPFS
·

台灣網路媒體《上報》對於軍購和軍事裝備案,包含M1A2、F16或國防自主計畫(潛艦和造艦)都會刊出不少評論。國防武器關於要如何採購,採購項目和項目所代表的軍事意義,自然是專業問題。然而其中的資料查證和概念並不能單單憑一己之言任意詮釋,下面連結的一篇評論就是一例:

採購F-16V也可能變成台灣空軍的瀉藥

該評論不斷以置換(偷換)概念的方式誤導對國防的認識,第一個最明顯的是,從採購的戰機數推演到到飛行員數,再推演到戰時任務派量,但該評論不加思考把這幾個不同點的直接劃上等號。例如最基本的一個考慮:台灣的防空識別區一個時段能派多少戰機上去?或是戰機和飛行員數量有沒有納進保存戰力的規劃部分?

第二,該評論提及後勤,和對國防預算的詮釋,嗯,真的嗎?這要拿到實際數字才知道,而且不能只拿到一年度的預算數字,而是要在產品生命週期內的精算各年攤提數字才知道整體的資源分配。而這篇評論偷渡的地方是他提到五款不同引擎,直接推論預算會不足,但國軍空軍機隊除戰機之外,運輸隊,反潛機,直昇機等,引擎型差不多二十種以上吧,照他推論後勤早就能量不足。

第三是此篇評論最大的盲點:「國防預算占GDP比例永遠不超過2.5%」,但參照世界各國的預算比例,一國的國防預算其實超過GDP1.5-%1.8%即算很了了,2018年國防支出超過GDP 3%的只有三個國家,法國,美國,沙烏地阿拉伯,拿這些來比並不公允,評論中拿戰機數和日本自衛隊做比較,然而日本的國防預算即使連年成長,卻始終佔在GDP 1%左右。

故從這篇評論的幾個誤區,可懷疑其資訊詮釋的態度,是否有誤道訊息的嫌疑。尤其對照公開新聞稿,國防部因應66架「新採購」的F16V所提出的新聯隊的員額,總數是約五年中編成約1000人.....而不是他文章說的明年(2020)就要全部定位。漢翔公司負責在台既有F16升級是公開新聞,立院還有質詢為何漢翔升級進度拖延的事。這也是公開新聞,並非評論裡所說「一字未提」(基本事實:F16在台升級部分由漢翔負責,另外向美方新購66架F16V)。

餘下的尚有軍備研發上「倒果為因」:臺灣自製IDF時和美方的協議是,總性能不能超過F16,研發上以幻象2000為對抗藍本。F16發展比IDF早太多,但IDF的發展是獨立的,除了氣動構型參考f16之外完全是不同的東西。更何況在當時的協議下,自然不可能考慮到評論所說要把「F16的引擎塞進IDF機身」。F100-PW-220該引擎在軍事上的實裝化是1985年而非1970年代.....;並且F100-PW-220之後的型號,進產線進行大修的時間間隔改良至七年一個間隔......,不知為何會被說後勤嚴重負擔(尤其F100的派生改良系列美國自己也還在用)。

國防軍事評論涉及資料的公開採用和查證,以及數字上的詮釋,對此,我最大的建議是:看不懂沒關係,多找資料,始終會知道誰在胡說。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J J.L 台灣台北人。ACG,時事,政策,心理學,神祕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