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待的溫度
最近多了一個習慣,每周上班日的其中一天會到家附近的茶餐廳吃早餐,久而久之與老闆娘多了交談。某天她提及某間經營已久的餐廳,因為業主加租而要結業。她慨嘆生意難做,疫情後以為會改善,怎知還要差。我說,疫情最大改變是生活習慣,因為當時防疫條例,大部份餐廳營只營業至晚上十時。因此人們晚上不再願到餐廳用餐,改為在家用膳,即便是叫外賣。就這樣,大家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沒法回到從前數月。
論到家聚,每當朋友邀約,我會心存感激,因為家是私密之處,他願意讓你進去,款待你,代表著你的地位比普通朋友高。當一個人被別人款待過後,會自然想去款待他人。這份心意及意義,能在張曼娟老師的新作《多謝款待》找到。
從張曼娟老師出版的「人生三書」的第一本《我輩中人》,開始愛上她的文字。後來兩本《以我之名》、及《自成一派》,也沒有錯過。雖然她所書寫父母老去、照顧他們的同時,卻面對人到中年的境況,與我仍有一段距離,但她所表達的要好好照顧自己,懂得在什麼情況下放手等,對我有所得著。
這本《多謝款待》與其他跟飲食散文一樣,介紹美食,也透過食物抒發情感——但比其他書本帶著溫度。比如講及火鍋的一篇,老師從小時候的火鍋講起,由北方口味的火鍋、到韓國的石頭鍋,再到吃火鍋找男朋友等,讓我讀得暢快,嘴角不禁地笑,特別是她寫到:
⋯⋯於是,每次與人交往,我就指定吃火鍋,毫不掩飾的大快朵頤。如果會被我的食慾嚇跑,那就早點跑,我並不想假裝小鳥胃。(頁90)
原來吃火鍋也能用來測試男朋友,妙哉。
除了這個,能一起吃火鍋的人,也是一種友誼的象徵:
那些年的跨年夜都很冷,大家聚在桌邊享用美食,一邊訴說著一年來的經歷與心事,說到好笑的事便笑個不停。即便過了這麼多年,我彷彿還能看見餐桌上的人們,注視著彼此的眼神,笑到喘不過氣來的瞬間,他們也都是中年人了,這樣的火鍋聚不會再有,對我來說,卻是心上最特別的跨年之夜,不是之一,而是唯一。
和熟悉與喜歡的朋友一起吃火鍋,是有意義的。一起吃火鍋的人,在歲月中做出篩選。⋯⋯(頁92、93)
讀到這,我深感榮幸,有願意邀請我一起吃火鍋的朋友。火鍋的食材是主角,也是配角,它成了相聚的潤滑油,讓朋友在餐桌上,能開懷暢飲,與他們細味生活所經歷的甜酸苦辣。
這書也不乏老師都父親的懷念。在「人生三書」中,作者多談她照顧父親的過程的血淚,而這本透過食物,去描寫父親的另一面:一個當家主廚沒法站在廚房時,是多麼的傷感、失落。還有父母一起弄餃子、炸醬的點滴,這些隨著父親離世、母親患上失智症後,只能成為回憶。
她的文字,是一種淡淡然感,因為她很清楚,這是人生必經之路,沒有嘗過,不會知其滋味。正因為此經嘗過,才會感有知音者。
~~~~~~~~
《多謝款待》(博客來)——
www.books.com.tw/pro...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