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生活、工作和关系都“流动”了起来

林安
·
·
IPFS
6月的关键词是“出走与回归”。这是我在5月最后一周发的某条朋友圈。

6月的关键词是“出走与回归”。这是我在5月最后一周发的某条朋友圈。

那阵子事情好多,个人的、公司的、商务的、生活的,密密麻麻填满了未来一个月的格子。

正巧那段时间又有很多很久不见的朋友来杭州,我一边不想错过跟朋友们的见面机会,一边又实在有太多事要做,于是开启了每天同时处理2-3件事情的赶工模式。

今天翻出这条朋友圈看了看:完成率98%,真想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

6月对我来说是特殊的月份,因为是生日月,总想做一些过去没做过的事,感受自己正鲜活地迈向下一岁。

30岁后的生日,不再有青春期的多愁善感,也不再有25岁后“如临大敌”般的恐慌,反而更潇洒自在了一点。

这个6月我尝试了好多新事情:

去寺庙禅修,做商业演讲,在三座城市旅行办公,重启“100个不上班的人”视频拍摄计划,在广州办了一场新形式的线下活动......

厦门演讲

我5月底之所以那么拼,也是因为6月要开启今年的第二段mini旅居,20天的时间里我要去3座城市:厦门、泉州、广州。


旅行办公的意义

说起出门旅行,大家现在都喜欢说“数字游民”,但我知道,这种一个月要去游历3座城市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游民,顶多只能算是旅行办公。

而带着工作旅行是很累的,相当于把两件消耗体力和精力的事情叠加在了一起,所以不能在非常忙碌的时候出行。

今年我给自己定的“工作-生活”节奏是:每个季度有1-2个月在固定的城市忙工作,忙完之后,再出去1个月左右的时间旅居。所以5月我在疯狂做一些赚钱的事,6月就可以安心做一些不赚钱的事了。

流动,也是我今年的一个关键词。

生日那天,我和两个流动来杭州的朋友,在宝石山上的一个静谧小院里录了一期播客聊“流动生活的过程中何以为家”,当时我的状态和另外两位常年四处漂泊的朋友完全相反。

他们一直在流动之中,有的人想继续漂泊,有的人想找个落脚点偶尔安定下来。而我是过去几年一直太安定了,迫不及待想让自己的生活流动起来。

宝石山夜聊

但我知道这种流动对于骨子里希望“落地生根”的中国人来说,永远都是暂时的。我深知自己是一个无法长期在外漂泊的人,每漂泊一段时间后,就想回到一个安全的只属于自己的空间里静静待着,搞创作或者培养兴趣爱好。

人在流动的时候,每天都在接收新的外部刺激,可以说是一个输入和吸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至少我个人是很难坚持创作的。

不确定的住处和行程也很容易打破一个人原有的生活习惯,比如健身习惯、饮食习惯、阅读习惯等。这也是我每年都需要在固定城市长期生活的原因。

这次20天的旅居,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新的。过去那些压抑的、挣扎的、放不下的很多事情和想法,也在流动的过程中,一点点释然了。

有人说“旅行不是生活的解药”,如果我们带着太功利的目的出发,最后很可能会带着更大的痛苦回到旧有的生活轨道中重复痛苦。

这次出走,我没有制定任何详细的计划,也没有抱很明确的目的,甚至连住处都是随机决定的。

所以在厦门的第一周,我就换了3个住处。原计划只在厦门待一周,却因为意外认识了想采访的人,延长了在厦门的时间,最后居然在厦门一口气采访了3个人!(要知道我以前一个月只能采访1个人)。


这是随机性给人带来的惊喜,当然随机性带来的偶尔也有惊吓。

比如我去厦门前没查任何资料,所以前两个住处都在非常嘈杂的游客区,每次出门看着满街的游客就觉得索然无味。

第三次我搬到了曾厝安附近的民宿,感受更加糟糕。有一天我早晨起来后整个人状态很差,再加上当天有工作要处理无心出远门,下午便去海边独自散心。

早晨起来静坐听雨

那是我在这次旅途中第一次感受到难受,很多过去困扰我的问题和复杂的情绪也被放大了。

走在海边的时候,看着三三两两的路人,我在想:旅行是为了解决什么呢?一时的新鲜感总会过去,当多巴胺降至正常水平,接下来要面对的又是绵长的失落。

其实这次出发,对我来说是一次被困在封闭世界里太久后的出逃。过去几年,社媒信息的大爆炸,越来越严重的信息茧房和碎片化沟通,让我变得浮躁不安。

再加上创业、做产品、做营销这些我并不擅长的事情,把我的心力和精力瓜分得干干净净。

有一天我发现一个可怕的事实:我已经无法安静下来好好看一部2小时的电影,读一本200页的书,深入持久地经营一段关系,也写不出任何让自己砰然心动的文章了。人物采访最重要的能力——对人的好奇心,我也丢失了。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迫切地想要重新走进人群,吸收能量。我希望通过重新与人建立来自线下的真实链接,捡起被我遗失已久的好奇心。

那天,我在海边认清了一个现实:其实一直以来我做的所有事情,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与人建立真实、持久、稳定、高质量的关系。

写作也好,创业也好,旅行也好,做人物采访也好,公开表达也好,所有这些事情真正滋养我的,最后都会回归到“创建人与人之间美好的关系”上。这可能是我一直以来做很多事情最内在的驱动力之一。

过去几年之所以那么压抑,是因为我与外界建立关系的链条被切断了,所以不得不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用永无止境的工作麻痹自己。

当工作、生活与关系开始流动

我这次去了三座城市,待得比较开心的城市是广州和厦门。

因为在广州时,我住在广州主理人Cherry家,更深入地交流与共居,让我被这个女孩儿乐观和热情的天性感染,喜欢就直接表达,想要就大胆说出需求,厌恶就明确表达拒绝,在无需遮掩的关系里,每一天都充满了能量。

入住cherry家第一天

在广州的线下活动上,我见到了很多认识了好几年的老朋友和关注我非常久的“读者”与“听众”。经过了时间沉淀还没有走散的关系,总是让人欢欣鼓舞。

在厦门,我通过人物采访参与了很多人的生活,这一直都是我坚持做深度采访的原因,只有努力尝试走近过一个人,才知道要挖掘和传递什么。

这次在厦门认识的新朋友们,我觉得大家后续一定也会有二次、三次的联系——这是这个快速流动的时代里我最珍视的东西。

在泉州的时候,我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度过的。虽然也去了很多喜欢的咖啡厅和茶馆、寺庙,但回忆起来时,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在旅途中与人建立美好关系自然美妙,但我也在体验着很多旅行者口中常说的“分离焦虑”。刚刚熟悉一个人,想要进一步接触的时候,离别到来了,这种感觉很难受。

而且由于你在很多人眼中,注定是一个过客和旅行者,大家知道你总有一天会离开,也就不敢耽误你珍贵的每分每秒,于是每一段相处都变得十分短暂与克制。

这让我思考,当有一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地点都开始流动,人要如何在路上建立持久稳定的关系呢?

6月初录制的那期播客里,朋友丸子里里说到一个词“旅人凉薄”。她说刚开始旅行的人在经历分别时,总会不舍。但后来经历多了,就能潇洒地笑笑说“有缘再见”。

但这其中的大部分人,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也有一小波人,真的还会在世界上的另一座城市相遇,当他们下一次相遇时,感情会进一步升温,一起度过一段更快乐的时光。

我想,当一个人不再为分离而感伤,也就意味着接受了流动生活中所有关系的不确定性,并相信有缘的人一定会在人生的旅途中再次相见吧。

说实话,这次旅行一点都不轻松,到第十天,我就有点累了。特别想有一个稳定的住处, 让我每天都能回到熟悉的环境里好好创作和生活。

我也更加理解,为什么很多古早时期的数字游民并不认可频繁切换生活地点的“游牧方式”。因为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短暂,注定无法深度参与当地生活,也无法好好工作。

我认为想要有好的旅居体验,在同一座城市生活的时间一定要在一个月以上。这样做任何事情、见任何人都不必匆忙,也更适合有日常routine的人不打乱原有的工作生活节奏。

在旅途中想通的3件事:

身心安稳、隐性能力、放下执念

在最后一站广州,我们办了一场线下活动,主题叫“自由职业第N年,商业与情怀如何兼得?”

这是我个人非常想聊的一个话题,但由于活动时间有限,很多话没有机会展开说,那就分享在这篇文章里吧。

我从去年到今年的瓶颈,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喜欢的事情不赚钱,赚钱的事情不喜欢”。

特别是看清了很多工作的本质后,愈发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了。一味坚持,喂养的也只是自己的好胜心和执念罢了。

那段时间其实非常迷茫,不知道接下来还可以怎么走。6月11日在厦门的一场商业演讲中,我说:

每一次,当我的人生陷入迷茫时,帮助我走出迷茫的都是同一件事:走出去,接触更多的人。很多时候,想不是办法,做才有答案。

所以这一次,我又出发了。虽然还不知道答案在哪里,但我觉得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总归是不会错的。

不得不说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很大。在陌生的城市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在乡村的院子里发呆的时候,在月光下躺在床上听虫鸣的夜晚,有些问题的答案会自己浮上心头。久违的灵光闪现的瞬间,再次降临到了我身上。

我清晰地看见:无论创作还是创业,情绪和能量都是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情绪和能量的不稳定有两种原因。

第一,我们很可能并没有在做“知行合一”的事情 ,认知和行动背道而驰, 无论多么努力地奔跑,心力都支撑不起身体的运转。

第二,我们没有好好善待自己的身体。熬夜、不好好吃饭、不好好运动、不好好休息,都会导致身体出现不良反应......因为身心始终是一体的。

第二件想通的事,是我在准备广州活动的发言时,自言自语出来的:

显性能力决定我能不能做某件事情,隐性能力,决定我可以做多久。

显性能力指大家都能看见的外在技能,比如设计、剪辑、写作、沟通表达。

隐性能力指隐藏在一个人性格或基因中与生俱来的能力,比如耐力、精力、敏感度、共情力等等。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见了一个人的显性能力,就觉得他适合做某件事情,却往往忽略了一个人与生俱来欠缺的隐性能力。

比如我的性格基因里刻着高敏感,那么需要与太多人打交道的工作就会让我不断内耗。但如果我把这种高敏感运用在另外一些领域上,比如艺术创作、文学创作或者心理咨询,也许会觉得“如鱼得水”。

最后一件想通的事情:对于求而不得的人、事、物,学会放手,也许能迎来新的转机。

当我们对一个事物紧紧抓住不放的时候,所有注意力都在这个事物上,反而屏蔽掉了身边的其他机会。

当我们选择慢慢松开攥紧的拳头,反而会看见自己的掌中并非空无一物。

每个人都拥有独属于自己的宝藏,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会不小心忘记或者丢失了它。

从今以后,我希望花更多时间挖掘属于我自己的宝藏,不再轻易被他人掌中的光芒夺去目光。

这些就是我在这趟旅行中的思考与收获,分享给你们。希望你们也度过了一个美好的6月❤️

按照惯例,最后分享一下这个月做了哪些事(整理完真的佩服我自己:🐂🍺,但不值得学习,太卷啦)

工作

1.组织两场线下活动:

北京:裁员潮下,30岁+自由职业者的不上班之道

广州:自由夜谈会:情怀与商业如何兼得?

2.3期「100个不上班的人」视频采访

独立现代舞老师
古着店主
乡村杂志社空间主理人

3.更新了一期播客

4.接了2个商务推广

5.一场线下商业演讲

人生中第一场商业演讲,我克服了舞台恐惧!

6.更新了2个课件的PPT

自由职业从0-1入门课,手把手教你职业转型(是这个自由职业系列课的新课件,可以点击了解)

7.2场直播

自由人的线上趴体:如何玩转自由职业成长社区?

8.4篇公众号图文

30岁结束前体验一次禅修,完成✓

31岁:放过自己,Be happy

人生中第一场商业演讲,我克服了舞台恐惧!

100个不上班的人拍摄花絮:现代人如何在舞蹈中,学会自我觉察与放松

9.会客厅公众号运营和播客共创小组的对接管理

共创小组开会

10.筹备七月的自由会客厅成立三周年线上市集活动

超好玩的自由职业线上云摆摊市集,关注「自由会客厅」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市集信息。

生活

1.月初去上海和法拉学姐待了几天,继上次香港一别后又见面啦,在不同的城市见面总有不一样的感受,依然有很多聊不完的话题~

2.生日那天,和丸子、Tao在山上一起录播客、吃蛋糕、聊天一直到晚上。是我很喜欢的一场谈话,这个月会发布在播客 逆行人生

3.在杭州的寺庙体验了2天的禅修,决定今年每隔一段时间去庙里住住。

4.厦门、泉州、广州旅行

厦门去了这些地方:沙坡尾艺术西区、曾厝垵、32how咖啡、麦浪书店、六慕醺葡萄酒馆、中山公园、rosevintage、南华柒号茶馆、小渔岛书店、Thankyou西餐厅/酒吧、串门乡村杂志社、如果剧场(上了一节现代舞体验课)

(这次还在厦门救了两只小流浪奶猫超级有成就感,但听说后来死了一只哭)

泉州去了这些地方:一号盒子社区、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美好生活小酒馆、赤子空间&巴浪鱼咖啡、芥子书屋、承天寺、别馆(茶馆)、Nice cafe&Bar

广州没怎么旅行,就是办办活动,跟很久不见的朋友们吃吃饭、聊聊天。

6月真的太充实了,我过去一潭死水的生活终于又流动了起来。离开杭州前我的状态不是很好,这次回来带着满满的精神力量,感觉接下来两个月可以好好静下心来做输出了。

持续关注,7月和8月再见哦!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林安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在7个国家的13座城市工作,她如何在路上养活自己?|100个不上班的人

自由职业10月复盘:累并充实着

不做上班奴,她潜进深海,找回了生而为人的自由|100个不上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