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後悔的力量(上)
📘閱讀書名
後悔的力量: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閱讀心得
這本書啟發了許多新想法,彷彿醍醐灌頂。書中區分了「至少」與「要是」心態,這讓我聯想到《倦怠社會》中的「應該」與「能夠」的區別。簡圖如下:
在《快樂是一種陷阱》中區分「觀察之我」與「思考之我」:
觀察之我不會思考,只具備專心、注意與覺察的能力,負責觀察或注意你的思考,卻無法產生思考。
思考之我會思考你的經驗,觀察之我則是直接記錄你的經驗。
思考之我可以進一步區分「事實」與「觀點」:例如,「有顆蘋果」是一種事實(或相對事實),「蘋果好吃」則是觀點。認知技術的核心就在於以不同觀點看待事實。另外,事實傾向於客觀、無意義,觀點則偏主觀、富含意義感。如果事實本身具有意義,就無法透過觀點賦予新意義,認知重構技術則無從運用。
此書中還提到動機理論的三個我:真實我、理想我、應該我。真實我應可對應於事實;理想我對應於能夠;應該我對應於應該。
在《讓自己不再焦慮》中,提到「蠻橫必須囊括了所有非理性信念」,也能對應到應該思維。而在《倦怠社會》中,應該是規訓社會的技術,到功績社會後演變為能夠思維。不過,這種「能夠」,事實上是透過規訓的技術,也就是「應該」的無上命令,獲得正當性。
換句話說,功績社會運行的是「因為你能夠,所以你應該」的技術,也就是一種「被能夠」的應該狀態。從這個角度回過頭來看理想我,現代社會的熱情思維導致倦怠,或許正是落入了「被理想我」的陷阱。
從語境來看,這種應該與能夠,似乎也能對應到至少與要是心態。我們會說「要是我能夠…」、「我應該…,但至少…」,但反向組合則不合語境。在這種語境下,至少心態似乎可以削弱應該的否定感,而要是心態則可增強能夠的肯定感。
然而,後悔是在要是的語境下產生。換句話說,要是心態有其雙面性,如果不慎落入功績社會的「被能夠」陷阱,這種後悔可能會帶來傷害。
語言的確有趣。《神奇的结构:NLP语言与治疗的艺术》、《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等書應能加深認知治療的技術,但這些內容也較為艱深。綜上所述,理解「應該、能夠、要是、至少」四個詞,並用「語境」轉換「心境」,其實並不複雜。
然而,這些內容都涵蓋於「思考之我」的框架內,而「觀察之我」則是對「思考之我」的覺察。在第四道的觀點中,理智的速度慢於情感,所以大多數人難以僅靠理智來阻止情緒。處理認知與語言的技術著重於理智層面,而覺察的技術則從情感入手,兩者相輔相成。
最後,將書中的四種後悔做個整理表: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